明月辉映山河壮,金风献瑞秋意浓。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合体”,形成8天的超级黄金周。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10月1日至8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4.32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全国各大景区人头攒动,再现“人从众”火爆场面。
这个国庆与中秋交织的长假,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文旅消费呈现出鲜明的文化味、烟火气、国风潮交织的特色,一场古风与新韵的碰撞在全国上演。文旅消费的蓬勃发展,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因地制宜,注重创新表达。河南卫视《2025中秋奇妙游》以“网剧+网综”模式构建沉浸式中秋文化体验,弹幕网站上年轻人用现代语汇解读古典诗词,汉服爱好者将传统形制与当代审美完美融合。在重庆松溉古镇,新业态层出不穷:“异想天开”灯笼铺推出3D打印“小福灯”、熊猫灯笼等创意产品。文化赋能旅游,旅游激活非遗,成为文旅融合的新业态。这些创新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需要被不断重新诠释的活水,要坚持推陈出新,打造新的文旅品牌,为优秀文化思想宝库添砖加瓦。此外,可以结合时下最新科技,与旅游景区建设相互融合、深度推进,让游客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靓丽风采,激发起根植心底的家国情怀。
有序传承,构建文化认同。文旅融合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认同。当游客在曲阜孔庙参与祭孔典礼,在成都杜甫草堂体验唐代诗笺制作,文化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化为可触摸的记忆。这种沉浸式体验创造的,是植根于血脉深处的归属感——我们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因此,文旅成为连接个体与民族文化的纽带,让抽象的文化自信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落地生根。传统文化活动不再是静态展示,而是动态参与,通过场景营造与互动玩法,让游客成为“参与者”。当我们用时代的目光凝视历史,历史便回赠以超越时代的智慧。
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元素。从西安城墙上的唐风雅集,到苏州园林中的评弹新唱;从故宫角楼月饼里品出的宋时风雅,到黄山脚下徽州古村里重现的明清市井,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悄然消融,编织出一幅古风新韵的动人画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下时兴的物质、精神消费方式和文化项目、娱乐潮流、生活时尚,让消费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新的时尚、一种潮流趋势。当古风遇见新韵,当传统拥抱创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假期的文旅盛况,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回文化主体性的壮阔历程。
观一次长河红日,听一段悠长古韵,沐一场古镇烟雨,感受一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与自信。当千年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的创新精神相遇,中华文明正以其独特的韵律,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