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强调,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精准对接,是破解产业升级瓶颈、激活发展动能的关键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统筹部署,凸显了三者协同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价值。然而现实中,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达100万人、缺口率50%,低空经济领域仅无人机飞手岗位缺口就突破百万量级,而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人才缺口更是高达1900万人……这些数据背后,是人才培养与战略需求间亟待填补的“供需鸿沟”。
精准对接需求,首先要构建动态适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坐标系”,必须紧跟战略导向实时校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而《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更部署了急需学科超常布局等“六大行动”。实践中,浙江2024年新增国家战略急需本科专业70个、撤销过时专业19个,天津、广东等地探索重大攻关任务驱动的学科建设新模式,复旦大学推出“博士+硕士”双学位复合型培养方案,这些举措精准提升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已汇集40.7亿条数据,为学科调整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让人才培养从“凭经验”转向“靠数据”。
产教融合则是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核心路径。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让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创新链。西安交通大学与华为、中兴等企业共建26个“菁英班”,引进115名行业专家,近五年向合作企业输送近500名毕业生,实现了“培养—实习—就业”全链条贯通;西南石油大学针对光伏产业开设订单班,企业深度参与50%以上课程开发,将生产线技改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600余名毕业生参与的12项技术改良方案已落地应用;广东文理职业学院与华为共建ICT学院,通过快速迭代课程模块,让学员实现“毕业即上岗”。这些实践印证了只有让企业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培养出既懂理论又通实践的实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需要评价体系的保驾护航。要打破“唯分数、唯论文”的传统导向,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标准。通过强化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培养环节的联动机制,对学科专业建设成效进行常态监测,让那些服务战略需求成效显著的专业获得更多资源支持。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身重大攻关领域教学,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要,在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育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唯有构建起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业筑牢坚实的人才基石,让人才“活水”持续滋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