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斩断“灰产链”,扯掉“加速包”伪需求
2025-10-03 09:53 作者:盐城 孙宇辰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出行需求爆发,部分热门线路车票开售即“秒空”。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凭借“高速抢票”“专人帮抢”等服务迅速兴起。但是,日前江苏省消保委最新的调查显示,第三方抢票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出一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其实,“加速包”并不能“加速”,多花钱也得在12306排队,不是新鲜事。此前,相关部门机构已出面“辟谣”多次。静静细品,“加速包”不能加速购票,而是“加速”了焦虑,就有必要对其有个清晰认知。而且,“加速包”的营销陷阱,就算付费越高,成功率未必越高。

而今第三方平台将“加速包”包装成“抢票神器”,通过“当前成功率%”的数值、“抢不到退费”的承诺,营造出“付费即提效”的错觉。然而,实测结果却狠狠打了这些平台的脸,比如在南京南—北京南G4、南京南—秦皇岛G1236两条线路的抢票中,同程旅行“安心抢票”费用最低为5元,美团“VIP抢票”费用高达70元,其他平台加速包价格集中在30—50元。但最终,12306官方平台均最早候补到票,部分第三方平台出票时间晚于官方,甚至近半数平台全程未抢到票。

更讽刺的是,附加费高低与抢票结果毫无关联。例如,某平台宣称“40元加速包成功率更高”,但体验员实际支付30元后,客服无法解释价格矛盾;另有平台通过界面设计诱导消费者点击“极速抢票”按钮,最终却因“按钮文字模糊”“灰色弱化非付费选项”导致消费者“被动付费”……这些操作暴露出“加速包”的核心逻辑:用虚假宣传制造焦虑,再通过模糊规则收割利益。“加速包”是“忽悠旅客的噱头”,票源全在12306系统,第三方平台没有任何优先权。

除却对乘客的损害,更严重的是,“加速包”等第三方平台的抢票行为会加剧12306系统的负荷。当大量请求通过非官方渠道涌入,系统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识别异常请求,可能导致真正需要购票的消费者因系统繁忙而错过机会。“内耗式竞争”,不仅没有提升整体效率,反而让购票环境变得更加混乱。

杜绝“加速包”乱象,需要消费者、平台与监管部门共同发力。对消费者而言,应警惕营销套路,理性看待付费服务,12306官方候补功能已能满足大多数需求,盲目购买“加速包”只会陷入消费陷阱;对平台而言,需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禁止默认勾选、虚假宣传等行为,同时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杜绝非必要权限索取;对监管部门而言,应加大对第三方平台的处罚力度,对违规收集信息、隐性消费等行为“零容忍”,并推动12306系统优化候补规则,让购票更透明、更公平。

“加速包”别来添堵,“灰色狂欢”别再嚣张。当出行需求回归理性,当监管利剑斩断侵权链条,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无需“加速”、只凭公平的购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