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国旗扬,万众欢腾庆华章。2025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6周年华诞。放眼神州大地,山河壮丽锦绣,人民安居乐业,喜庆的节日氛围里蕴藏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奋斗为笔,绘就76载辉煌答卷。一代代中国人以奋斗为墨,在岁月长卷上写下精彩篇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先辈们握着“一把锄头、一把镐”垦荒拓土,在满目疮痍中垒起工业发展的第一块基石;改革开放浪潮里,建设者们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高楼拔地而起、经济破浪前行;迈入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怀揣“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在科技前沿不断突破。2025年,“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以全新算法刷新全球超导体系算力纪录,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精准落地,为老旧小区改造、乡村医疗设施升级等民生工程注入动能。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是工地上浸透衣衫的汗水,是无数普通人在岗位上的默默坚守。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技术跟跑”到“部分领域领跑”,中国每一步跨越,都深嵌着“奋斗”二字的鲜明印记。
家国同心,凝聚前行精神底气。国庆假期里,安徽量子实验室的科研团队仍在精密调试设备,为突破“卡脖子”技术争分夺秒;甘肃乡村小学的教师领着学生手绘国旗,在一个个历史故事里传递爱国信仰;浙江义乌的外贸商户忙着清点打包,将“中国制造”的小商品发往全球各地。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正是“家国同心”最鲜活的注脚。当个体的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洪流,当“小家”的柴米油盐与“大国”的发展蓝图紧密相连,14亿人的点点微光便汇聚成照亮前路的璀璨星河。这份“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的信念,如同坚实的根系,支撑着中国在风雨征程中稳步前行,成为不可动摇的精神底气。
硬核实力,筑牢从容前行根基。举国同庆的背后,是实打实的硬实力在托举。如今的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20余种产量稳居世界首位,从精密芯片到大型装备,从日常消费品到高端制造,产业链的韧性支撑着经济稳健运行;作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贸易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有效量均跃居全球第一,5G基站、高速铁路里程占世界总量六成以上,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这些数据从不是用来炫耀的“成绩单”,而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压舱石”。面对国际市场波动,国内大循环的坚实底盘能稳住经济基本盘;面对技术封锁,自主创新的突破能打开发展新空间;面对民生需求,真金白银的投入能让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实力的日积月累,让中国在前行路上更有底气、更显从容。
76载风雨兼程,76载笃行不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铭记来时路上的筚路蓝缕与奋斗荣光,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扛起新时代使命,方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上,续写更多震撼人心的“人间奇迹”,让五星红旗永远在神州大地上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