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丨执“水利笔”写好共生“实践卷”
2025-09-28 10:32 作者:盐城 郭玉婷

2025全球滨海论坛近日在江苏盐城开幕,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围绕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可持续发展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携手扩大生态“朋友圈”。当论坛嘉宾踏上盐城条子泥湿地,潮间带里勺嘴鹬的“饭勺”嘴正啄食滩涂生物,远处海口枢纽工地的建设者们正调试防洪设备。这场“万鸟齐飞”与“巨闸巍然”的对话,恰是盐城用水利实践书写“生态优先”的生动注脚。

青春铸魂,水利青年扎根滨海践担当。水利事业的蓬勃生长,离不开青春力量的扎根与深耕。在盐城的海岸线上、水利工地上,一代代水利青年以奋斗为笔,书写着与滨海共生的担当。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现场,年轻工匠们值守张家河闸站,看着泵机以每秒60立方米的流量将洪水平稳排入大海,监控屏上跳动的水位数据,是他们日夜坚守的“安心符”。这座仅用17个月建成的枢纽,让滨海县城抽排标准从“看天吃饭”跃升至10年一遇,更将洪泽湖防洪标准提至300年一遇,速度与质量的背后,是青年建设者们的汗水与热忱。不远处的海口枢纽工地,工人们正浇筑闸室墩墙,未来这里将实现7000立方米/秒的行洪能力,相当于30个标准泳池的水量瞬间通过。工程建设中特意保留的生态廊道,让迁徙鸟类得以沿水道安全过境。水利青年以青春之我,印证了“防洪与生态可以共生”的盐城智慧。

匠心筑梦,水利重器护航滨海安澜。水利成就的刻度,刻在守护滨海的每一座枢纽、每一段水道里。盐城以“建精品、利长远”的匠心,打造了一批兼具防洪效能与生态价值的水利重器,为滨海发展筑牢安全屏障。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中,张家河闸站不仅是排洪“利器”,更是生态“纽带”——泵机运转时兼顾水体循环,避免泥沙淤积影响滩涂生态;海口枢纽在设计之初便融入生态理念,行洪通道与鸟类栖息地错位布局,确保“水畅其流”与“鸟栖其地”互不干扰。盐城的水利工程以硬核实力抵御水患,更以柔性设计拥抱自然,打破“水利工程=生态破坏”的刻板印象,成为“安澜与生态双赢”的典范。

生态赋能,协同共治绘就滨海绿美画卷。水生态环境保护,是水利事业的应有之义,更是盐城践行“绿色发展”的核心课题。从自然修复到制度保障,从政府推动到全民参与,盐城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水生态保护体系,让清水绿岸成为常态。曾被互花米草吞噬的495公顷滩涂,通过“刈割+旋耕+围淹”的科学治理重获新生;东台条子泥放弃百万亩围垦计划,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打造“720高地”高潮位栖息地,让青脚鹬从“匆匆过客”变为“常住居民”,鸟类种群从4万只增至6万只;川水湾昔日干涸的养殖区,经水系疏通与植被恢复,如今麋鹿成群蹚过浅滩。

582公里海岸线上,水利青年的身影、水利重器的筋骨、湿地生灵的灵动交织成画。盐城的实践证明,水利从不是生态的“破坏者”,而是绿色发展的“铺路石”,是青春担当的“见证者”。从淮河安澜守护万家灯火,到万鸟归巢点亮湿地生机;从水质提升滋养一方水土,到产业升级迈向低碳未来,这份滨海与水利的共生答卷,写满了新时代水利人的生态担当,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