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黄海潮涌;滨海之约,如期而至。9月24日至25日,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江苏盐城举办,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令人欣喜的是,本次论坛上,有两份重磅成果的首次发布,分别是《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与《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从“现状评估”到“实践路径”,为全球滨海治理注入新动能。作为江苏省保留的三个省部级论坛之一,全球滨海论坛自2023年首次在盐城成功举办以来,便承载着特殊使命,从首届聚焦“滨海区域生态保护”的基础探索,到如今升级为“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深度实践,议题深化的背后,体现了江苏对生态治理认知的不断深化,更是中国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写照。
盐城,为何成为这场全球盛会的“东道主”?答案藏在湿地的每一寸土壤里,藏在飞鸟的每一次振翅间。作为黄海湿地的核心区域,盐城曾面临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选择题”。盐城果断地将生态优先融入发展基因,坚定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一个地方生态保护的实践者,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积极参与者。盐城以“绿带绕城、水脉交织、多园竞秀”为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日益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区域示范地、全球滨海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
江苏,又为何能在全球滨海治理中占据一席之地?关键就在于迈出“生态优先”的坚定步伐。盐城曾果断放弃已经依法得到批准的条子泥、高泥和东沙区域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在中央专项资金支持下,运用NbS理念开展海堤生态化改造、海岸线整治提升和湿地系统修复,让滩涂成为候鸟栖息的“天堂”。值得一提的是,江苏不断加强生态立法保障,《盐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一条全省最长的生态红线,圈定了占市域面积四分之一的保护范围,为湿地、滩涂划定“不可触碰的底线”;南京出台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更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让“江豚逐浪”的画面成为长江生态向好的“活指标”。
在江苏,“绿色”不只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融入百姓日常的生活方式。初秋时节,江苏生态之美俯拾皆是:南京梅山铁矿曾是工业污染的“重灾区”,如今却草木葱茏、道路整洁,清新空气里再也闻不到工业异味,成为“工业遗址变生态公园”的典范;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步道上,白鹭翔集、麋鹿隐现,电子屏上显示实时负氧离子数量、温度、湿度,让这片“城市绿肺”的生态价值可感知、可触摸;徐州沛县安国湖国家级湿地公园,这片因采煤塌陷形成的“生态伤疤”,经过水体修复、植被重建,如今碧波荡漾、芦苇丛生,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候鸟停歇的好去处……青山叠翠、林海含秀、清水复流,江苏奋力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光荣使命,用实际行动守住了生态“高颜值”,也稳住了发展“高质量”。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江苏将以此次大会为新起点,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的共识,坚定“绿色发展”的步伐,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共享成果,努力让每一片滨海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的“江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