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立身,筑梦前行。近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3400余名参赛选手在竞技场上续写技能照亮前程的中国故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占就业人员总量27%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占技能人才的比例约为30%。技能强,产业强;产业强,国家强。从“蛟龙”号深潜万米深海、“奋斗”号探秘马里亚纳海沟,到C919大型客机翱翔蓝天、华为鲲鹏920芯片突破技术壁垒,这些彰显国家科技实力的“国之重器”,背后都离不开技能人才对核心技术的攻坚、对工艺精度的极致追求。
技能赛事的“破壁赋能”,让“成才之路”越走越宽。比赛项目涵盖30多个行业,智能制造、数字技术、新能源等赛项占比超过50%;国赛精选项目参赛选手中,一线职工占半壁江山;世赛选拔项目中,00后成主力……这是技艺的切磋、才华的展示,是一个民族匠心传承与时代创新的交响,更是观察中国力量、中国梦想的一扇窗口。此次大赛中,博士硕士与一线工匠同台竞技,16岁“技能新星”与57岁“行业老手”并肩比拼,打破了“技能岗位低学历”的刻板印象,让“技能成才”成为更多人看得见、摸得着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赛事以“岗赛证”融通为纽带,将企业需求、院校培养与人才成长紧密衔接,选手在赛场上打磨的技艺,能直接转化为岗位上的竞争力;赛场积累的经验,能快速适配产业发展的新要求。这种“以赛育才、以赛促产”的模式,让“技能照亮前程”从口号变为无数人的真实人生。
政策赋能为技能人才搭建起成长“云梯”。“新八级工”制度打破成长“天花板”,各地配套政策更让技能人才“有奔头、有甜头”。广东广船国际按技能等级发放津贴,联培学徒一年实现技能升级,助推造船效率提升30%;南京南钢的张红军获评首席技师后,待遇比肩高管,其技艺支撑“蓝鲸一号”等国之重器制造。这些实践生动印证,当政策精准打通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做实做细待遇保障,就能有效点燃全社会学技成才的热情,为制造业升级与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
当然,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面对技术变革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仍显不足,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列入重点工作任务。面向未来,要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高技能人才队伍,既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协同发力,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薪酬待遇,增强其获得感与职业自豪感;更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让“学技能、练技艺、当工匠”成为年轻人主动追逐的人生方向。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呼唤更多创新人才、大国工匠,在精益求精中超越自我,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持续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