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深刻揭示了民生保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正以真金白银的投入践行这一理念。
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民生领域支出占比已达37.1%,较上年持续提升。这些资金如同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滋养着民生领域的每一个角落,让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宏大叙事的壮阔,更有民生温度的细腻和发展质感的坚实。
财政发力于民生刚需,筑牢幸福生活“安全网”。民生刚需是百姓生活的“底线”,财政资金始终把“保基本”放在首位,让底线更牢、底气更足。教育领域,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年上调,从2020年小学650元、初中850元,提升至2024年的小学720元、初中940元,这笔钱看似是细微的增长,却让西部农村学校换上新课桌椅,让偏远山区的孩子走进计算机课堂;医疗方面,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550元提高到670元,门诊统筹报销范围不断扩大,曾经“小病扛、大病愁”的村民,现在在村卫生室就能报销药费;养老领域,中央财政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补助持续增加,2024年全国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99元,不少农村老人感慨“现在每月能领钱,不用总靠子女贴补了”。这些投入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却像春雨般滋润着民生的土壤,让每个群体都能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财政聚焦于急难愁盼,打通民生服务“堵断点”。百姓的“急难愁盼”在哪里,财政政策就往哪里“发力”,不回避问题、不绕开难点。住房是很多家庭的“心头事”,“十四五”以来,全国已建成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超过1300万套,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精准投向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让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城务工的年轻人“住有所居”;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针对农民工、失业人员等群体,财政安排职业技能培训资金超800亿元,从电工、月嫂到电商主播,多样化的培训让劳动者“一技在手,就业不愁”;老旧小区改造更是“改到了百姓心坎上”,财政资金补贴水电气管网更新、加装电梯、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全国近20万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居民出门就能买菜、健身,晚年生活更舒心。财政政策瞄准“痛点”发力,把“烦心事”变成了“顺心事”。
财政着眼于长远福祉,绘制共同富裕“施工图”。民生保障不止于“当下”,更要着眼“长远”,财政资金正为共同富裕铺路搭桥。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中,乡村振兴相关资金占比逐年提高,2024年达到1.8万亿元,这些钱变成了农村的硬化路、灌溉渠、冷链物流站,让山区的苹果能及时运出大山,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长远目标,财政支持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医联体”建设,让县级医院能开展微创手术,农村居民不用再跑几百公里去大城市看病;针对“一老一小”,财政补贴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普惠托育机构发展,现在不少社区都有了“日间照料中心”,双职工家庭也能放心把孩子送到“托育园”。财政资金用在“长远事”上,让民生保障既有“当下温度”,更有“未来厚度”。
财政的“钱袋子”连着百姓的“好日子”,每一分民生支出,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面向“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只要始终把百姓的期盼当“指南针”,把百姓的愁盼当“发力点”,财政资金就会成为照亮民生幸福路的“明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更实,书写出民生为大、幸福绵长的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