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牵一发动全身,已成为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于9月15日至21日举办。今年活动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向全社会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
个人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如今,网络购物、线上支付、远程教学、刷脸识别等,早已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可选服务”变为刚需常态。然而,万物互联在铺就便利之路的同时,也暗藏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暗礁。“大数据杀熟”、恶意软件骚扰、虚假信息满天飞、个人信息被随意采集和使用、网络诈骗横生等,这种便利与风险的失衡,正不断消解着数字生活的安全感,守护个人信息安全迫在眉睫。
法治先行是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根本防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知情同意”三要素,为个人数据划定法律边界,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技术应用中的数据使用尺度,再到2025年四部门联合开展的六大专项治理行动,剑指行业乱象……我国已构建起“立法+监管”的双重防护网。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从App过度索权到智能门锁信息泄露,从扫码点餐强制注册到公共场所无感采集,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正被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逐一破解。法治力量正让个人信息保护从纸面走向实践,尽管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仍让防护工作任重道远。
个人信息保护从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全民、企业、监管同频共振的“共治局”。宣传教育是激活全民参与的关键,走进社区、校园的科普活动,让“不点可疑链接、不转敏感信息、守好个人数据”成为基本素养,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企业作为数据处理的“第一责任人”,理应承担主体责任,在收集阶段推广匿名化技术,存储阶段强化加密防护,使用阶段建立实时阻断机制;个人“数据主权”意识不可或缺,老年群体学会拒绝陌生来电的信息套取,年轻人掌握App权限管理技巧,消费者主动举报强制扫码的商家……只有让每个网民当好自家信息的“安全卫士”,不松口、不授权、敢维权,才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共治合力。
技术进步不应以牺牲个人权利为代价,数字发展更需守住安全底线。从法治完善到技术升级,从监管发力到全民参与,个人信息保护的链条正在不断拧紧,网络安全宣传周的理念正化为行动,数字时代的隐私防线必将愈发牢固,为数字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