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将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至2025年9月20日,全国第二十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如期而至,二十三载春秋里,“道德”二字早已超越简单的宣传主题,融入社会发展脉络与百姓日常生活,成为凝聚民族共识、推动民族前行的精神支柱。
回溯中华文明长河,“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伦理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2019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印发,使传统美德与时代需求深度融合,为道德建设搭建起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核心的“四梁八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更是为道德建设指明方向,强调“统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让崇德向善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从历史沉淀中汲取养分,在时代发展中创新实践,道德建设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无缝衔接。
自2008年起,“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截至 2024 年,已有1.7万余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他们中有扎根山区的支教教师,用知识点亮大山孩子的梦想;有坚守边疆的卫国战士,以热血守护国土安宁;有默默资助贫困学生的退休工人,用微薄收入传递温暖。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小我”微光汇聚成“大我”荣光。中国志愿服务网显示,全国2.40亿实名志愿者累计服务超54.4 亿小时,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新时代道德实践的生动注脚。榜样的力量从不遥远,它就在你我身边,指引着每一个人见贤思齐、向上向善。
道德建设需要落细、落小、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都是道德实践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还是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无论是工作中的精益求精,还是家庭里的孝老爱亲,一个个微小的善举,都在为道德大厦添砖加瓦。通过教育引导、奖励激励与制度保障,我们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引导每个人主动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十三载春秋流转,公民道德宣传日虽每年如期落幕,但道德的力量永远不会退场。它不是少数人的“崇高追求”,而是每个人都能践行的“日常选择”;不是阶段性的“宣传任务”,而是融入衣食住行的“生活常态”。当前,随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质量的提升、优秀文化化人育人作用的凸显,道德之炬正在亿万人民手中薪火相传。
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崇德向善成为行动自觉,让文明新风浸润社会每个角落。相信当无数个体的“小善”汇聚成全社会的“大善”,道德之光必将照亮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互动,照亮社会文明的进步之路,更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