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稳、地活、乡美!“十四五”农业农村成绩单里的民生温度与振兴底气
2025-09-19 11:53 作者:盐城 郭玉婷

9月16日上午,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传递的“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成绩单,让亿万农民心头暖、底气足。从高标准农田里的金黄麦浪,到合作社农机库里的现代化装备;从宅基地改革后农户的新居,到家庭农场主脸上绽开的笑容,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勾勒出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图景。

科技赋能,让“粮袋子”更稳更丰。走进河南周口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景象扑面而来。“十四五”期间,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这些“铁饭碗”良田扛住了极端天气考验,成为粮食稳产增产的“压舱石”。更令人振奋的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良种覆盖率突破96%。山东德州的智慧农场里,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灌溉已成常态,年轻农创客小李的手机就是“新农具”,查墒情、调农机全在掌上,200亩地一人就能管,比过去省了不少人力。科技的渗透,让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化转型,也让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里解放出来。

改革激活,让“乡村地”更活更富。“十四五”期间,农村改革持续深化,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推进,宅基地规范管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落地,让农民的“产权红利”实实在在落袋。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200多万家农民合作社、400多万个家庭农场,像毛细血管般扎根乡村。江苏盐城张桂芳的蔬菜合作社,带领300多户农户种大棚,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渠道,去年每户平均增收2.3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110多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去年服务面积超22.9亿亩次,相当于为小农户撑起“保护伞”。改革的深度,决定着乡村发展的活力,这些举措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精准对接,让农村土地迸发新的生机。

生态筑基,让“乡土绿”更浓更可持续。走在江西吉安的村庄里,以前随处可见的垃圾不见了,污水管网通到了家门口,村民们还在房前屋后种上了果树花草,“现在村里比城里还干净,夏天也闻不到臭味了”。“十四五”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卫生厕所普及率超86%,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行政村,不少村庄实现了“清水绕村、绿树成荫”。不仅如此,生态产业也成了乡村致富的新路子。福建三明的林农搞起“林下种菌”,一亩林地的收益比单纯种树翻了好几倍。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80%,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8%以上,绿色发展的理念正从纸面落到田间。生态打底,让乡村既有“好颜值”,又有“好价值”,也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攒下了长远后劲。​

从科技到改革,从生态到民生,“十四五”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都踩在了农民的心坎上。这份成绩单的背后,藏着“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硬底气,裹着“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暖心意,更夯实了乡村振兴往新处走的扎实根基。未来,只要咱们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科技为笔、以改革为墨,定能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出更美的时代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