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将至,东北的玉米褪去青纱、籽粒饱满,江南的晚稻低垂稻穗、香气初溢,田野间处处涌动着丰收的韵律。近日,自然资源部部长关志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19.4亿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工作,要求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等,为夯实大国粮仓“耕基”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证明,无论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冲击,还是抵御全球粮食市场的波动,守住耕地“基本盘”能为经济转型赢得空间、为社会进步筑牢根基、为民生改善提供保障。
近年来,我国在耕地保护领域下足“绣花功夫”,打出一套组合拳,成效愈发显著。党中央先后实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建立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此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前不久公布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为耕地保护戴上“法治紧箍咒”。以责任落实为抓手,以制度保障为支撑,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一套“严保护、重质量、强监管”的耕地保护制度闭环正加速成型,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重要保障。
今天,从黑土肥沃的东北平原到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从梯田层叠的西南山区到河网密布的鱼米之乡,“小田并大田”“碎田化整田”“粮田升良田”的转型图景随处可见。“十四五”以来,东北黑土区治理侵蚀沟3.3万条,保护恢复耕地792万亩,曾经“变薄”的黑土地正逐步“回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昆玉市,7.38万亩土地开发项目现场,上百台装载机、平地机日夜穿梭平沙造田,沙漠正蜕变为希望的田野;河北黄骅市推广“小偃155”旱碱麦,耐盐等级达一级,亩产466公斤……保护、修复、拓展土地资源,守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夯实“中国饭碗”的硬底座,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稳步推进。
耕地里藏着丰收的密码,更连着国家的未来。让更多粮田变良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容不得半点懈怠。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守好良田护粮仓、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