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共赢之笔,绘就全国统一大市场“强市图景”
2025-09-17 10:46 作者:盐城 沁雪

9月16日出版的第18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文章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其中“一开放”指持续扩大开放,实行对内对外开放联通,不搞封闭运行。在这关键建设阶段,开放与共赢是打破“小循环”壁垒、畅通“大循环”血脉的核心逻辑,更是推动市场从“大”向“强”跨越的根本路径。

全国统一大市场绝非封闭的“内循环”,而是面向全球的开放“活力磁场”。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将事项缩减至106项,到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取消;从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破除地方保护导致的“商品进不来、要素流不动”,到推动全国船舶检验“通检互认”、医保异地直接结算范围持续扩大,一系列开放举措正持续破除市场壁垒。如苏州企业依托跨省市航空前置货站,在家门口共享上海国际航线资源,最多可降低地面物流成本近30%;今年1—7月,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4.1%,成为跨国投资优选地。可见,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方能实现国内要素高效配置、全球资源顺畅融入中国市场,为统一大市场“蓄水池”注活水、释优势。

古语“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点明共赢乃破解区域同质竞争、激活产业协同之要。往昔部分地区守“一亩三分地”,行“自我小循环”,引发重复建设、要素错配;当下共赢理念促各地破局部局限,借协同达成“1+1>2”。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研发在深广、制造在珠中惠、服务在港澳”的协作网络,9个万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全链条价值提升;宁夏以1800万元购得四川3年1500万立方米黄河用水权,既解前者“缺水之渴”,又让后者“节流开源”。显然,唯有摒弃零和博弈,推动设施互联、资源共享、产业互补,才能让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在共赢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产业合力。

开放与共赢落地需制度“刚性支撑”与设施“硬件托举”协同发力,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筑基。制度上,从《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规范政府行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改革路径,到“市场壁垒清零”纳入地方考核,引导干部树立“算大账、顾大局”的政绩观,健全有违全国统一大市场问题线索核查整改机制,以典型案例推动“以案促治”,为开放共赢划定“红线”“底线”;与此同时,我国持续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沿海港口和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超90%,2025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降至14%,既打通“硬联通”的脉络,又畅通“软联通”的渠道。双重保障,破解要素流动难题,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从“大市场”到“强市场”,是规模向质量的跨越、开放格局向共赢生态的升级。当开放成市场建设底色、共赢成区域协作自觉,全国统一大市场必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与吸引全球资源的磁场。以开放为笔、共赢为墨,定能绘就要素流动、产业蓬勃、人民享红利的“强市图景”,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