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礼座椅 “再就业”,让国家记忆融入市井烟火
2025-09-13 10:39 作者:盐城 杨凡琦

当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礼炮余音渐息,天安门广场上近5万把观礼座椅并未随着盛会落幕而淡出公众视野。这些曾见证历史荣光、承载民族记忆的特殊“参与者”,正以“再就业”的方式走进北京的公园、社区、学校,成为连接国家叙事与市民生活的独特纽带。这场跨越庄严会场与市井烟火的“座椅迁徙”,不仅是资源循环利用的生动实践,更开创了国家记忆平民化传承的新路径,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远超器物本身。

从“历史见证者”到“生活陪伴者”,器物承载的记忆转译。每一把观礼座椅都镌刻着不可复制的历史基因。在胜利日大会当天,它们曾托举着亲历者的峥嵘岁月、见证者的热泪盈眶,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对和平的珍视与对历史的敬畏。当这些座椅从天安门广场的红色地毯旁,迁移到社区公园的绿荫下、学校操场的跑道边,其物理属性虽未改变,精神内涵却完成了一次巧妙的转译。器物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实用,更在于其承载的情感与记忆。这些观礼座椅的“转身”,让国家层面的历史记忆脱下庄重的“礼服”,换上亲民的“便装”,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场景,实现了从“被仰望”到“被亲近”的价值转变。

从“一次性消耗”到“循环性利用”,公共事务的智慧答卷。近5万把观礼座椅的处置,曾是盛会落幕后面临的现实课题。若按传统思路,或作为纪念品收藏入库,导致资源闲置;或作为废弃物资处理,造成环境负担与财政浪费。而北京选择将其系统复用于公共空间,不仅破解了资源处置难题,更交出了一份兼顾经济性、环保性与社会效益的公共事务治理答卷。更重要的是,这种资源循环模式传递出鲜明的治理导向:公共事务的规划不应只关注“一时之需”,更要着眼“长远之用”;不仅要追求“场面效果”,更要兼顾“实际效益”。这种务实、高效、可持续的治理智慧,正是现代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从“宏大叙事”到“日常浸润”,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表达。爱国主义教育如何避免“空洞化”“形式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多依赖纪念馆、纪念碑等固定场所,或通过重大节日活动集中开展,虽有重要意义,但在日常场景中的渗透力不足。而观礼座椅的“下沉”,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种“日常化”“场景化”的创新表达。国家记忆的传承,既需要宏大的仪式感来凝聚共识,也需要日常的浸润感来滋养心灵。当承载着胜利记忆的座椅出现在社区、学校、公园等百姓高频活动的场所,就如同在城市中播撒下无数颗“历史种子”,让人们在散步、休憩、社交的过程中,随时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这种“触手可及”的爱国教育,远比口号式宣传更具生命力与影响力。

一把小小的观礼座椅,折射出的是城市治理的智慧、资源利用的创新,更是国家记忆传承的温度。当这些曾见证历史荣光的座椅,在市井烟火中为百姓提供休憩之便,当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通过日常器物的“陪伴”融入市民生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资源的循环利用,更是一种文明的传承方式,它让历史不再遥远,让爱国不再抽象,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触摸到国家发展的脉搏,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