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如何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
2025-09-08 10:39 作者:盐城 海棠

暑气渐褪,秋风送爽,广袤乡村已悄然铺展开一幅醉人的丰收画卷。

河南周口郸城县的5万多亩小辣椒迎来丰收,当地持续推进辣椒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以“小辣椒”撬动“大产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江苏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卢滩村的上万亩芡实迎来了收获季,当地引入农业企业,完善精深加工链,配套冷链物流中心,实现芡实的“产销储”全链条发展;山西吉县的上万亩早熟苹果进入采摘期,当地科学布局早、中、晚熟品种,大力推行矮化密植栽植模式,果树种植量和产量均达到“双增长”……这一幕幕果蔬飘香、农户增收的鲜活场景,正是各地依托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的生动写照。

特色产业“链”动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产业是依托地域资源禀赋和独特乡土文化,根植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极具乡土人文特色的产业形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建了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了333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预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18万亿元。可见对于地方而言,立足乡村特色产业做文章,是乡村从“输血”转向“造血”的关键一步。

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气候、土壤、水文条件差异显著,正是这份“差异”,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特色资源。无论是天水的花牛果、柳州的螺蛳粉、单县的羊肉汤等农特产品走向全国,还是村超、村BA、雪乡等“村字头”文旅IP走红网络,再或是一批乡村特色产业的延链“蝶变”,成为消费者眼中的香饽饽……这些实践证明,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在于“挖深土、做足特、拉长链”,提升抗风险能力,让丰收的“天生底气”变成持续增收的“长久保障”。

挖掘“土”资源、彰显“特”优势,更要拓展“产”链条,科技赋能则是延链增效的关键。采用分子育种技术研制水稻新品种,应用智能化管控系统繁育优质蔬菜瓜果种苗,操作智能无人驾驶拖拉机实现除草、施肥和旋耕,通过虚拟仿真、人工智能赋能“农产品+文创+旅游”发展的新业态……科技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冷概念”,而是走进田间地头的“实用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改变了农民的作业方式。科技赋能之下,特色产业有了“更优的品质”“更广的市场”,农民也有了“更高的收入”“更足的信心”。

助农直播、产地溯源、主播带货等流量赋能的电子商务新业态,重塑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直播间里,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消费者餐桌,产地溯源技术让品质看得见、信得过,主播带货打通了产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让乡村特色产业足不出户便能享誉全国。从种植养殖的智慧化管理,到仓储物流的精准化调配,再到品牌营销的个性化打造,全方位激活了乡村产业活力,已成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兴旺,“特”字为要。当带着泥土芬芳的特色产业,撑起“有奔头的产业”,孕育“有吸引力的职业”,越来越多的人在乡村的烟火气中诗意栖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便有了鲜活注脚,也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