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的关键之年。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余年,江苏的发展轨迹有力印证了一个真理:唯有改革创新,方能引领未来。十年来,江苏经济稳步增长、创新成果丰硕、文化繁荣兴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从制造业的厚实底盘到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从文化繁荣的活力迸发到生态文明的美丽蝶变,这片热土用生动实践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苏答卷”,为全国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以实干筑基,经济发展迈向“质”的飞跃。“制造业是江苏的家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定不移推动实体经济筑牢根基。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4.6万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6.7%,稳居全国前列。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改造,一批“江苏制造”走向全球。从南通海工装备到无锡高端集成电路,从苏州纳米新材料到徐州智能工程机械,江苏用坚实的产业链条托起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为重要的是,江苏并没有满足于“量”的扩张,而是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以创新驱动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无数企业通过技改升级实现“老树发新芽”,无数项目通过数字赋能完成“弯道超车”,这正是江苏经济“韧性足、潜力大、活力强”的生动体现。
以创新驱动,科技动能激荡“质”的跨越。创新,是江苏发展的鲜明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33%,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二。全省拥有22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体。1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创新网络的重要支撑。无论是刷新全球纪录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还是成功下潜万米的“奋斗者”号深海潜水器,都有江苏科研团队的身影。从“跟跑”到“并跑”“领跑”,江苏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如今,从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的6G技术突破,到苏州生物医药的持续创新,再到无锡物联网的全国领先,江苏已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正如一位青年科研人员在社交媒体上感言:“用代码敲击未来,用创新改变生活。”这样的声音,汇聚成推动江苏发展的澎湃动力,也彰显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以开放融合,协同发展实现“质”的提升。开放,是江苏的鲜明特质,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依托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大片区实现制度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双丰收”,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投资兴业。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速推进,G60科创走廊上,跨省企业联合攻关、科研院所资源共享,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江苏的发展空间越拓越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也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事实证明,唯有坚持高水平开放,才能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
承上启下的2025年,江苏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积淀,迎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起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这片热土正在以实干托起梦想,以创新引领未来,以开放拥抱世界。面向“十五五”,江苏定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江苏智慧”“江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