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整治农村高额彩礼问题是党中央关注、老百姓关心的一件民生实事。近日,中央农办在宁夏召开部分省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为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治理按下“加速键”。
彩礼,这个在中国婚姻文化中存在了数千年的传统习俗,近年来因“天价彩礼”引发了广泛争议。从早年“一动不动”(汽车和房子),“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一千张100元和一大片50元)的隐性要求,到如今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硬性指标”,彩礼金额一路飙升。为凑齐彩礼,有人耗尽半生积蓄,有人背上沉重债务,“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的悲剧屡屡上演;更令人忧心的是,彩礼成了婚姻的“敲门砖”,爱情让位于金钱,婚恋沦为“明码标价”的交易,淳朴乡风被攀比功利的歪风侵蚀,本该温馨的婚姻,蒙上了厚重的物质阴影。近年来,相关案例显示,高额彩礼并不是保障家庭幸福的秘笈,一旦处理不当,反而可能引发家庭之间的对立、矛盾和冲突。一些地区彩礼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不仅让本应幸福美满的婚姻走向分裂、破碎,也降低了适龄男女的结婚意愿,成为年轻人走进婚姻的“拦路虎”
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高额彩礼是农村地区推进移风易俗中面临的突出问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连续五年点名高额彩礼问题。破解高额彩礼困局,各地早已主动破题、积极探索,用鲜活实践交出亮眼答卷。有的靠“约”,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明确彩礼合理上限,让“漫天要价”没了市场;有的靠“引”,通过集体婚礼、文明宣讲、典型示范,把“低彩礼”“零彩礼”的新风尚送进农家院、传到村民心;有的靠“奖”,江西将彩礼限额与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甘肃定西用“红白理事会”监督5万元彩礼标准,宁夏为“零彩礼”新人送上国有景区门票优惠……这些举措从不是摒弃传统,而是为被金钱绑架的婚俗“松绑”,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让婚姻重拾“爱”的初心。
此次中央农办的部署,更为整治工作划定了清晰“路线图”。要聚焦重点任务和重点地区,扎实开展彩礼状况摸底调查,深入了解各地彩礼现状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制定精准有效的整治措施提供依据。加强农村婚恋公共服务,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相识相知的机会,解决他们婚恋渠道狭窄的问题。依法规范彩礼行为,对一些借婚姻索取高额财物、甚至存在欺诈行为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健康的婚恋秩序。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和乡村文化活动,弘扬文明新风,让正确的婚恋观深入人心。
整治农村高额彩礼,从不是“一阵风”的运动,而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它需要政策持续发力,更需要全社会协同参与;需要扭转传统观念,更需要夯实民生根基。当婚姻挣脱高额彩礼的桎梏,回归爱情本真,乡村必将释放更多发展活力,在文明新风的滋养下,迈向更宜居、更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