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征程中,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十四五”期间,我国坚定不移地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力抓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持续向好的积极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继续在稳中向好的轨道上稳步迈进。这一成绩的取得,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与付出,也彰显了我国在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坚定决心与卓越成效。
回顾“十四五”,一系列有力举措如同组合拳,为水生态环境的改善筑牢根基。中央财政累计下达水污染防治资金1245亿元,支撑6000余个重点工程项目。全国大江大河和重点湖库的保护治理成效斐然,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这是对母亲河生态修复的最好馈赠。太湖、丹江口水库等29个湖库被纳入监管重点,为防范突发大面积水华风险加上了一道“安全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同样成果丰硕,全国城市污水管网总长度达52万公里,污水处理规模每日2.3亿立方米,曾经散发着恶臭的黑臭水体正逐渐被水清岸绿的美景所取代,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不断巩固提升。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全面加强,全国七大流域累计排查河湖岸线约58万公里,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90%,从源头上遏制了水污染的蔓延。水生态保护修复也取得积极进展,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2021年至2024年,监测到的土著鱼类较以往增加36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上升至1249头,刀鲚时隔30年再度上溯到长江中游江段和洞庭湖区,这些灵动的生命为水生态系统注入了蓬勃生机。
然而,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水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局部地区短板弱项依然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部分地区过度取水,导致河湖生态流量难以保障,河流干涸、湖泊萎缩等问题时有发生;城乡面源污染凸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农村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如同慢性毒药,持续侵蚀着水生态环境;环境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工业污染事故、危化品泄漏等潜在威胁,时刻敲响着水生态安全的警钟。因此,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能仅停留在漂亮的数据指标上,更要真切回应人民群众的感受和心声。
展望“十五五”,生态环境部已然勾勒出清晰的蓝图。在国家监测网络布局上,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江河支流、小微水体,优化增加200多个水质相对较差的河流二三级支流、小微水体断面,让监测的触角延伸到每一处需要守护的水域,真正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身边。在水生态环境目标设置上,实现从单纯的“好Ⅲ水质比例”向综合的“优良水体比例”转变,不仅关注水环境理化指标,更将水生态相关指标纳入考量,力求全面、精准地反映水生态环境状况。这一转变,意味着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新阶段。
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才能让每一条河流都清澈见底,每一个湖泊都波光粼粼,让美丽河湖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鲜明底色,让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拓展,为美丽中国建设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