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秀水,是暑期最好的邀约
2025-08-28 10:39 作者:盐城 海棠

今年暑期,伴随气温升高,“清凉游”“避暑游”等休闲方式颇受大众欢迎,全国多地依托生态优势、自然景观,不断创新打造消费场景,拓展文旅体验,使“凉资源”变成了“热经济”,为各地文旅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早在暑期来临之际,中国气象局发布16条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涉及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余个市。美团旅行数据显示,7月以来,“避暑游”搜索量环比上涨近200%。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更是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写照。

这份向往,在各地生态景区化作了可触可感的美好体验。在湖南涟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清凉游”活力涌动,景区结合独特的自然风光,打造多种亲水消费业态,游客们体验漂流、溯溪、露营等活动,尽享夏日清凉;在山东淄博,博山溶洞凭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常年18℃的恒温环境,成为游客避暑纳凉的“天然空调房”;在甘肃白银,水川湿地公园水光潋滟,旅游小火车载着游客缓缓穿行,为这片湿地平添几分惬意与灵动……高温之下,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激荡起“清凉产业”新势能,“青山秀水”释放出文旅消费的新活力。

为何生态游能在这个夏天“破圈”?表面看是高温催生的“避暑刚需”,深层里是人们对“自然缺席”的期盼呼唤。而生态游的价值,远不止于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更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搭起桥梁。在江苏太仓双凤镇勤力村,从清晨藕农的汗水,到荷花夜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当地以荷花为纽带,延长了农产品产业链,更催生出乡村文旅新场景;在福建寿宁县清源镇韶托村,废弃的水库管理房被改造成了咖啡厅,闲置的荒塘则打造成了露营区,还引入垂钓、游湖、草坪音乐会等文旅业态,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生态游,映照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也折射着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实现路径。

但热闹背后,不和谐的音符也需警惕。云南大理苍山的野生菌被无序采摘,给苍山的生态保护工作带来不少挑战;北京与河北交界的北灵山,野韭菜被无节制地采摘,其所生长的高山草甸也不堪重负;部分景区打着“探险游”“研学游”的旗号,违规开辟路线,导致植被破坏、垃圾堆积……这些“薅生态羊毛”的行为,不仅让大自然生态伤痕累累,更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初衷。

值得欣慰的是,日前大理州政府召开苍山保护管理专项整治专题会议,强调要以“刮骨疗毒”破解保护与整治难题,严厉打击违规旅游、商业采菌等行为。故此,推动生态旅游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做好“加减”文章。加的是监管力度:各地可结合生态红线划定旅游区域,通过智慧监控、志愿者巡逻防范破坏行为,景区也可设置生态保护提示牌,让游客在体验自然之美时懂得守护;减的是过度开发:避免盲目修建游乐设施、过度商业化,始终把生态承载力放在首位,让山水保持原有的灵秀与静谧。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青山秀水”的夏日邀约,印证着守护绿水青山,便是守护永续的金山银山,也指引着各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续写更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