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在这场人工智能全球高级别会议上,数字文化板块成为全场的焦点,“流动的数字文物”、交互的文化场景、跨境的文明对话,一场关于“科技+文化”的行业变革正隆重上演。
数字赋能,激活文化创新创造生命力。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于持续被感知、被参与、被创造,数字技术打破了古老文物“藏于深闺”的困境,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南京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在云端以360度全景、超高清细节呈现32万件文物;敦煌研究院的数字藏经洞,通过超高清扫描与VR技术,让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献以数字形态团聚;全国各地游客在河南博物院借助AR沉浸式剧本游戏,身临其境似的探寻文物......一系列实践证明,当数字技术搭建起文化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每一次点击、每一次互动都将成为文化生命力延续的养分,让古老的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让多元的表达在交流中汇聚成照亮文明长河的星火。
“科技+文化”,促进文化数字化产业发展。当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巨大潜能,成为驱动文化繁荣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如苏州昆曲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将《牡丹亭》的水袖翻转、身段走位转化为数字资产,既开发出AR戏曲体验装置,又与游戏厂商合作打造沉浸式剧情关卡,带动周边文创销售额同比增长89%。科技与文化融合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路径。因此,我们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推动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演艺等传统业态升级,调整优化文化业态和产品结构。鼓励各种艺术样式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表现形态、丰富数字内容。培育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创新呈现方式,推动中华文化瑰宝“活”起来。
多方发力,筑牢文化数字化建设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向新业态、新需求,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需政府、企业、人才三方协同发力,构建起“顶层引领—主体创新—人才支撑”的良性生态。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把握数字文化产品双重属性,健全规划、标准与监管体系扶持优质项目。企业发扬首创精神,将AI、5G等技术融入文化产业全链条,促使文化产业创新高。人才是核心支撑,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搭建跨领域合作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吸引高端人才,筑牢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人才之基。唯有三方协同、多方发力才能让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光,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站在数字文明的历史交汇点上,以技术为笔、以文化为墨,在守正创新中深耕内涵、在跨界融合中完善生态,方能让中华文化在数字浪潮中,既扎稳民族根脉,又扬起时代风帆,书写更壮阔、更美丽、更辉煌的文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