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守护湖泊之美 书写人水和谐新篇章
2025-08-27 11:12 作者:盐城 朱亚华

今天是首个世界湖泊日。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广袤神州上的万千湖泊,从烟波浩渺的洞庭鄱阳,到高原明珠洱海泸沽,一幅人水和谐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这背后,是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成就,更是科技赋能河湖治理的生动实践。

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通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北斗定位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我国已基本实现对14万条河流、3000多个湖泊的动态管理。违建识别精度超过85%,北斗监控水下采砂深度可达厘米级,全国河道砂石采运实现“一码通用、一码溯源”。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治理效能革命。

科技创新让河湖管理有了“火眼金睛”。过去,河湖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巡查,难免存在盲区和死角。如今,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构建起全天候、无死角的监管网络。AI识别技术可自动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北斗系统实现对采砂活动的精准监控,遥感技术让河湖变化尽在掌握。技术赋能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更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

系统治理让受损河湖重获新生。近年来,我国累计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29.4万个,拆除违建15000多万平方米,恢复连通湖泊水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200多个西湖。这些数字背后,是河湖生态的历史性改善。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太湖水质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国210个重点湖库水质优良比例进一步提升至78%,白洋淀水质达到Ⅲ类,抚仙湖、泸沽湖、洱海等高原湖泊水质保持优良。

长效机制为河湖健康保驾护航。水利部门组织开展首轮全国河湖健康评价,建立2.16万条河湖健康档案,实行“一河一档”管理。生态环境部在长江流域选取13个湖库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并选取呼伦湖、岱海等北方湖泊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估。这些创新举措,标志着我国河湖管理从传统治理向现代化、精细化、科学化转变。

湖泊是地球的明珠,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我国湖泊众多,分布广泛,湖泊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相比河流更大。“十四五”以来,国家将太湖、巢湖、滇池、白洋淀、洱海、丹江口等湖泊作为治理重点,逐一明确水生态保护要点及重点工程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世界湖泊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河湖治理正在从“治乱”向“治病”、“治本”深化,从单一条块治理向流域系统治理转变,从传统治理方式向智慧化管控升级。这种转变,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

守护湖泊之美,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当科技赋能河湖治理,当系统观念深入人心,当美丽河湖成为普遍形态,中华民族将在人水和谐的画卷中,书写更加精彩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