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立体开放网,畅通双循环血脉
2025-08-26 11:00 作者:盐城 仇雪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对外开放口岸已达311个,“十四五”期间新增40个,形成了“东中西协同、海陆空联动”的现代化口岸格局。

立体化口岸网络不断完善,为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口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和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其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对我国参与全球合作竞争具有深远意义。目前我国已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口岸开放体系。125个水运口岸承担了全国九成以上的外贸进出口货运量,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黄金通道”;85个空运口岸分布在全国重要枢纽城市,架起了联通世界的“空中桥梁”;101个陆路口岸则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推进周边互联互通的“陆路枢纽”。特别是有28个边境口岸开通自驾游服务,既促进了边境贸易便利化,也推动了跨境旅游发展,增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这种海陆空协同发展的口岸布局,有效服务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了我国与全球市场的互联互通。

口岸运行质效显著提升,为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2024年数据表明,全国水运口岸进出口货运量突破43亿吨,较“十三五”末增长10%;航空口岸增速超过17%;陆路口岸增长达19%。这些数字背后,是口岸通关效率的持续提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智慧口岸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单一窗口”应用不断深化,大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便捷高效的口岸通道既让“中国制造”更好走向世界,也让更多全球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满足了消费升级需求,丰富了百姓生活选择。口岸效能的提升直接促进了我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了积极贡献。

口岸建设迈向智慧化国际化,彰显高水平开放决心。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我国持续推进口岸优化布局和智慧化建设,充分展现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通过加强科技赋能,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口岸应用,我国正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慧口岸。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海关合作,推动规则标准对接,促进贸易安全与便利化,体现了大国责任担当。这些举措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展望未来,我国口岸建设仍需坚持智能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方向。要进一步加强科技赋能,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智慧口岸;要持续优化布局,更好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要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随着我国口岸网络越织越密、运行效率越来越高,必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