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振奋人心:2025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51.3万吨(570.3亿斤),比2024年增加33.9万吨(6.8亿斤),增长1.2%。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早稻增产为我国粮食安全注入“强心剂”,对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意义深远。
政策发力,筑牢早稻生产“压舱石”。国家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释放重农抓粮强烈信号。通过提高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稳定农民种粮预期,调动种植积极性。各地层层压实责任,配套出台资金扶持、物资保障、技术指导、补贴发放等政策,形成完整支持体系。产粮大县奖励等资金精准投向育秧、播种、田间管理等关键环节,为生产全程提供支撑。尽管局部地区春播遭遇旱情,影响早稻适时移栽,导致播种面积略有下降,但在政策支撑下,全国早稻播种面积仍连续6年稳定在7100万亩左右。这充分证明,政策对头、落实到位,就能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为增产筑牢基础。
天公作美,助力早稻生长“加速度”。农业生产仍有“靠天吃饭”的成分,今年早稻主产区气候条件尤为适宜。江南、华南地区光温水匹配良好,未发生大范围“倒春寒”等灾害,病虫害轻发,为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环境。成熟收获期晴好天气为主,既利于早稻灌浆结实,提升籽粒饱满度,又为机械化收割提供便利,降低损耗和成本,同时提升了早稻品质。这种良好气候看似偶然,实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回馈。我国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农业生产营造了更稳定适宜的气候环境,让农民辛勤付出获得丰厚回报。
科技赋能,开启早稻单产“提升门”。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各地积极推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早稻生产。提高集中育秧比例,让秧苗在科学环境中生长;落实机插机抛技术,提高种植效率与质量,优化稻株分布;推广增密增穗技术,挖掘增产潜力;应用“一喷多促”技术,增强抗逆性、提高结实率。这些技术措施协同发力,推动早稻单产显著提升。2025年全国早稻单位面积产量6011.9公斤/公顷(400.8公斤/亩),比2024年增长1.5%,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科技力量为增产提供核心支撑,随着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更多先进技术将应用于粮食生产,为产量稳定增长注入持久动力。
2025年早稻增产是政策、气候与科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成果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基础,更为应对国际复杂形势、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提供支撑。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要以此次增产为契机,持续强化政策支持,守护生态环境,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稳定粮食生产。唯有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才能为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坚实的粮食保障,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筑牢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