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经营主体达1327.8万户,日均新增超7万户,交出了经营主体增“体量”强“体质”的亮眼答卷,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更增强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信心、底气与动力。
经营主体是经济发展的“细胞”,新设经营主体数量的稳定增长,是经济活力的直接体现。作为市场“先锋队”的新设企业,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新兴产业领域,众多新设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以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突破开辟新赛道。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研发的企业,其推出的智能识别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安防、交通等领域,既提升了行业效率,更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传统产业中的新设企业同样不甘落后,积极引入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推动生产流程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某新设制造业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精准调控,不仅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更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稳站稳脚跟。新兴产业的“从0到1”,传统行业的“迭代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行业亮点中,文化产业的表现尤为亮眼。随着国产IP火爆全球,上半年新设“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高达17.5%,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首位。这一现象背后,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强势崛起与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从“哪吒”“悟空”等传统IP的创新演绎惊艳世界,到“泡泡玛特”等顶流IP的全球走红,国产IP的破圈不仅激活了文化消费市场,更成为上半年消费增长的一抹亮色。新设企业的高速增长,既是市场对文化产业潜力的热烈回应,也是文化创造力与产业活力同频共振的鲜活注脚,印证着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愈发深厚的影响力。
经营主体的活力迸发,离不开政策“沃土”的精心滋养。从“亮码入企”的智慧监管到“扫码检查”的精准服务,从“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政务改革到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政策创新正以“绣花功夫”为经营主体解决痛点堵点。海南自贸港推出12个特色“一件事”服务,北京昌平打造“昌通办”政务品牌,福州实现建筑工程施工许可“一网通办”……这些改革举措让企业办事从“多地跑”变为“掌上办”,从“反复改”变为“一次成”,大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协同产生的“乘数效应”,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为民营企业撑腰鼓劲,《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打破地方保护壁垒,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税收抵免政策释放长期投资信心……一系列举措精准发力,激活市场“一池春水”,推动经营主体“量”“质”提升。
经营主体的增势成绩鼓舞人心,但前行路上仍需应对多重挑战。只要我们知难不畏难、迎难开新局,持续厚植经营主体成长沃土,就一定能让更多市场“细胞”焕发活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