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组织起草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和入网食品销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日益繁荣却问题频出的网络食品交易市场带来了新的规范与保障。
线上食品消费,高速增长下的隐忧与挑战。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机点一点,美食送上门”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网络食品交易作为新兴业态,展现出了惊人的活力与潜力。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网购食品交易规模已突破万亿元,成为食品消费领域的重要增长点。众多消费者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上选购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特色美食、生鲜蔬果以及各类预制食品等。然而,无堂食餐馆后厨脏乱差、售过期食材,直播间高品质食品货不对板,社区团购菜品不新鲜且食品缺溯源信息等问题频发。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增加了安全监管的难度。
聚焦痛点、压实责任,《征求意见稿》彰显治理决心。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其关键责任被明确:作为商家与消费者的核心枢纽,既是规则制定者(定商家入驻与交易规则)、秩序维护者(监督平台经营),更是食品安全“守门人”,需审核入网企业资质、规范经营行为,管住平台即抓住监管“牛鼻子”。意见稿还要求平台设专职食安管理机构、建商户“黑白名单”,对违规者采取下架、限流等措施,压实平台责任。对入网食品销售企业,意见稿细化其主体责任,从食品采购源头把控、储存销售卫生合规,到信息公示真实完整,均提出明确要求,推动企业自律,保障食品达标。
强化平台责任,把好网络食品安全第一关。网络食品安全监管中,外卖平台责任重大,但现实里套证假证、“阴阳地址”“多店一证”等问题仍存,部分平台重商业利益、轻商家监管。强化平台责任,需先严抓入驻审核:建立完善流程,核查商家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真实性,实地或线上视频查验经营场所、卫生条件及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从源头杜绝违规商家。其次要加强经营动态监管:借大数据、AI实时监测商家交易数据与消费者评价,发现异常及时核查,对投诉多的商家采取警告、暂停营业乃至清退等措施;同时推动商家“明厨亮灶”,以直播提升消费透明度与信任度。
网络食品安全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网络食品交易行业的长远发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将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共同筑牢网络食品安全防线,让人们能够放心地享受网络食品交易带来的便捷与美味,真正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