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是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为基层减负立下的“铁规矩”,既彰显了持之以恒向形式主义“亮剑”的坚定决心,也传递出为基层干部“松绑赋能”的鲜明导向,对凝聚基层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向来是基层工作的“拦路虎”与“绊脚石”,不仅消耗着干部精力,更阻碍着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多年来,从“基层减负年”的部署到专项工作机制的建立,减负行动从未停歇,但“文山会海”改头换面、“过度留痕”花样翻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悄然滋生等问题仍时有反弹,让基层干部陷入“被报表绑架”“为迎检奔波”的困局。此次《规定》直击病灶、精准施策。严控文件数量实行“总量管控”,让“以文件落实文件”的虚功无处遁形;规范政务APP管理,杜绝“点赞量、投票数”等非必要考评,为基层干部卸下“指尖负担”;明确借调干部、督查考核等边界,从源头遏制“层层加码”的惯性。这些硬性约束直击形式主义顽疾的根源,为基层卸下包袱。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试验田”,更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以往,形式主义的束缚让不少基层干部“眼睛盯着表格、脚步困在会议室”,难以沉下心来察民情、解民忧。《规定》的深意,不仅在于“减”的力度,更在于“赋”的温度。通过精简冗余流程,让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倾听民声;通过明确职责清单,杜绝上级“责任甩锅”,保障基层在治理中“有权有责有担当”;通过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为干部干事创业配备“工具箱”。如此,基层干部才能轻装上阵,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在基层治理的一线破解难题,让为民服务的实效取代“纸上政绩”,让干事创业的活力取代应付差事的疲惫。
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基层减负更需久久为功。《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减负工作从“运动式整治”转向“制度化长效”。它将“精文减会”“规范督查”等实践经验固化为制度,构建起“上级统筹、基层反馈、监督跟进”的闭环机制;通过明确专项工作机制督查、党委主体责任、纪检监察监督的责任链条,确保“规定”不沦为“纸上规定”。这种制度设计,正是为了防止形式主义“卷土重来”,让“减负”成为各级干部的行动自觉,让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基层扎根生长。
“纸上法规”能否变成“基层实惠”,关键在执行。各地各部门当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既斩断形式主义的“藤蔓”,也筑牢实干担当的“基石”,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在广阔的基层天地中积极担当作为,创造出更多实绩,为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贡献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