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2025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显示,江苏25个县(市)入围全国百强县,数量蝉联全国第一,其中昆山、江阴、张家港包揽前三。十年间,江苏县域经济活力迸发,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徐徐展开,全省区域协调、全域共进的图景愈发清晰。
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深情嘱托与战略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五次亲临江苏考察,三次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从2014年提出“两个率先”,到2020年赋予“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再到2023年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2024年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2025年明确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江苏县域经济锚定了高质量发展航向。
十年间,江苏县域以“强基础”夯实底气,在总量与质量的平衡中稳步前行。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的佼佼者,江苏百强县用实力诠释“挑大梁”的担当:昆山2024年GDP突破53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1%,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2万亿元;江阴2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中,“500强”企业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台竞技,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不到10%的规上工业企业数占比,贡献了18%的规上工业利润。江苏始终坚持“总量、均量、质量”三量齐抓,即便面对外部压力,仍交出“稳中有进”的答卷,彰显县域经济的硬核实力。
十年间,江苏县域以“促转型”激活动能,在产业升级中抢占先机。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尽显转型智慧:昆山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动态全覆盖,先进计算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创新型集群;江阴构建“345”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端纺织与新能源、集成电路协同发展;射阳聚焦风电装备全产业链,全国首台“碳中和”海上大兆瓦机组下线,全球最大漂浮式风电机组投产。江苏县域既深耕传统产业、以集群效应筑牢根基,更布局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让“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十年间,江苏县域以“谋均衡”绘就画卷,在区域协同中共享红利。苏北五市8个县(市)连续上榜百强,打破“苏南独强”的刻板印象,道出协调发展的深层密码:沭阳“3+3”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8%,工业开票收入突破1783亿元;建湖打造石油装备国家级产业集群,同步布局低空经济产业园;阜宁环保滤料占据全国60%市场份额,更建成42家“长者幸福食堂”。从经济数据到民生温度,江苏通过产业互补、资源共享,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绘就“强富美高”的生动图景。
从长江之滨到黄海之畔,江苏县域经济的十年蝶变,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缩影,是“十四五”实干成效的生动注脚,更是“十五五”扬帆起航的坚实基石。这里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魄力,有“协调促共富”的发展智慧,更有“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站在新起点,江苏县域经济必将继续以闯的劲头、创的智慧、干的作风,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续写更多“全国第一”的精彩故事,让“苏”写的答卷更加厚重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