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高温挡不住人们出游的脚步,万千世界中的一抹红色,更令人向往。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暑期以来,全国各地抗战主题纪念馆迎来参观热潮,大家通过重温抗战历史,汲取奋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亲子研学为媒,让红色传承扎根下一代。暑期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中,亲子游与研学旅行成为“主力军”,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注入了更生动的形式与更坚实的根基。山西阳泉的百团大战纪念馆里,参观者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倍,人们在这里回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为应对客流高峰,纪念馆延长开馆时间、增加讲解场次,公交部门更专门开通红色旅游定制线路,让通往历史的道路更加通畅;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情景思政课上,《战火中的家书》已打动两万余名游客,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让革命先辈的精神可感可知。暑期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日接待观众2.5万人次,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日均参观人数逾9500人,较平日增长58%……近段时间,各地红色旅游景区、场馆纷纷推出特色研学产品,让游客、青少年们在一场场生动的“红色课堂”中,收获内涵丰富的暑期生活。
科技文创赋能,让红色记忆焕发时代活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沉浸式展演等新技术、新创意,正成为纪念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全息投影重现平型关大捷的激战瞬间,VR技术带人身临其境体验地道战的巧妙智慧,AI交互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与英烈“隔空对话”……红色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生。与此同时,抗战主题文创产品悄然走红,印着“抗战语录”的笔记本、还原经典战役的拼图、融入革命元素的文具套装,让红色记忆从场馆延伸至日常,成为可触摸、可携带的精神印记。
文旅融合创新,让红色精神融入发展肌理。各地还积极推动红色研学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演艺经济深度融合,让爱国主义教育与文旅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四川泸州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深挖中央红军长征过石厢子旧址等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更成为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让红色故事在乡土间传唱;海南定安县母瑞山,农垦系统以红色文化为核打造教育培训产业,同步发挥生态优势培育茶叶产业,“教培+茶旅”的融合模式,让参观者在研学中品味茶香、感悟初心;安徽六安霍山落儿岭镇,大型实景演出《大别山传奇》以沉浸式演绎带游客重回历史现场,让红色精神在光影中直抵人心……多地通过多元场景让红色精神传播更接地气,既带动了地方发展,更让红色火种在守正创新中代代相传。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它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还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暑期红色旅游持续升温,让我们感受到红色文化生生不息的脉动。这股扎根于历史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