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主动仗”,筑牢防汛救灾“堤坝”
2025-08-05 10:54 作者:盐城 言成

眼下正值“七下八上”主汛期,强降雨、高温、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多地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类安全风险交织叠加,防汛救灾工作进入最吃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

防汛救灾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一场不容有失的“大考”,既考验防灾救灾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也考验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据预测,7月16日至8月15日,我国降雨呈“南北多、中间少”分布,珠江、黄河、海河、辽河等流域可能出现较重汛情,防汛防台风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极端天气,只有绷紧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才能确保安全度汛。

绷紧弦,主动谋,筑牢防汛抗灾“思想堤坝”。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但绝非完全不可控。国家防总通报2792名防汛责任人名单,水利部门落实17万小型水库“三个责任人”、79.7万山洪灾害防御包保责任人,数据背后是“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底线思维。从河南南阳局地暴雨到甘肃白银洪涝灾害的教训看,越是长期未发生重大灾害的区域,越要警惕“没想到”的认知盲区。唯有保持“眼睛瞪得大大”的警惕性,才能将风险化解于未然。

勇担当,主动上,筑牢防汛抗灾“责任堤坝”。防汛救灾没有“局外人”,只有“责任链”。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印发9条“硬措施”,将责任压实到每一个工地、每一间工棚。从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到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从工程巡查责任到转移安置责任,只有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才能避免“上面热、中间温、下面冷”的落实断层。危急紧要关头,考验着责任与担当。责任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而是落在地上的脚印。

细落实,主动为,筑牢防汛抗灾“安全堤坝”。防汛救灾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决定着“最后一米”的成效。针对低洼地带、地质灾害点、城市地下管网等重点区域,要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针对转移安置、物资预置、抢险救援等关键环节,要制定“清单式”预案措施。从珠江到辽河的流域性汛情预测,到79.7万名预警转移责任人的精准布控,只有将工作做在前、做在细,才能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地生根。

汛期未过,考验仍在继续。从思想到责任,从部署到落实,唯有以主动之姿应对被动之势,用确定性举措应对不确定性风险,才能筑牢防汛救灾的“堤坝”,让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