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的时代考卷上,江苏以一场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发布会,亮出了“打头阵”的底气与方略。研发投入强度3.3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8%、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四连冠”——这串闪亮的数字,是江苏经济肌体强健的明证,更是其以硬核科技为基座,驱动产业攀高向新的核心密码。发布会所揭示的,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条清晰可见的“江苏式融合”发展路径。
“硬核”底座,源于战略力量的厚积薄发。江苏深谙“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之理。从太湖实验室承载国家重大专项,到云龙湖实验室深潜“地下空间”,再到苏州实验室加速建设,一批“国之重器”级平台拔地而起。更关键的是,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与龙头链主企业结成“1+1+X”联盟,将科研的触角精准扎入产业需求深处——这不仅是平台数量的“高原”,更是创新生态的“高峰”。企业作为创新主角,贡献着85%的研发投入与近80%的顶尖人才,昭示着“产学研用”一体化已内化为江苏发展的血脉。
“攀高向新”,成于融合机制的破壁攻坚。融合如何破局?江苏亮出“五维发力”的系统解法。基础研究是源头活水,省级专项资金持续加码,三大基础科学中心与应用研究特区同步探索“从0到1”的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是“惊险一跃”,江苏以产学研对接大会为桥梁,两年促成数千项成果与需求精准“握手”。高新区这块主阵地则创新“双高协同”模式,18家园区与37所高校结对,以“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打通壁垒,更以“一园区一产业一赛道”布局未来产业新边疆。政府放权松绑同样关键——职称评审权下放至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乃至61家“筑峰强链”企业,人才评价回归市场本位,让“英雄不问出处”成为创新沃土的生动注脚。
“未来已来”,见于区域协同的先锋探索。无锡与盐城的地方实践,为融合写下鲜活注脚。无锡锚定“研转一体”,链接12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撑,剑指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盐城则聚焦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以“概念验证首发地”为目标,独创“三首席”配置(技术官/科学家/分析师+成果转化/推送/联络员),编织起一张全流程服务网。这些地方智慧,正汇入江苏“打头阵”的澎湃合力。
在硬核科技底座上,“打头阵”的江苏正以系统思维破除创新藩篱,将实验室里的“金种子”播撒在产业沃土。其融合之道,不仅是数字增长的密码,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当创新链与产业链如齿轮般精密咬合,一个依靠创新驱动、人才支撑的“产业高原”必将崛起于东海之滨。这条路,通向的不只是江苏的攀高向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强国的坚实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