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鱼米之乡,高铁车厢里飘来一缕缕茉莉清香。G1483次列车上,绿色球衣的“天天”IP形象带着“看苏超选江苏好礼”的标语跃然枕巾,扫码即可选购无锡酱排骨、苏绣披肩等特产的二维码,让旅途变成了“舌尖上的江苏”体验馆。日前,由江苏省消保委策划的创意宣传,让苏超赛事与地方特产碰撞出火花;同时以高铁为纽带,将文化消费的触角延伸至大江南北。当列车穿越城市与田野,流动的不仅是旅客,更是江苏文化的鲜活表达。
“多维表达”,高铁车厢变身文化展厅。江苏省消保委创新宣传,将高铁“流动超级窗口”转化为文化传播的立体舞台。枕巾上的“天天”踢球图案,以青春活力的IP形象拉近与年轻群体的距离;跑马屏里的动态展示,用光影技术呈现金陵剪纸、宜兴紫砂的工艺之美;到站语音播报中融入苏州评弹的婉转曲调,让旅客在“下一站,无锡”的提示中,提前嗅到小笼包的香气。“视觉+听觉+互动”的多维渗透,打破了传统广告的单向传播模式。当旅客在旅途中自然地掏出手机扫码下单,文化消费便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高铁车厢也因此成为没有围墙的江苏文化博物馆。
“纵横贯通”,铁轨织就消费网络。高铁线路的选择暗藏消费地理学的智慧。从南京南直达长沙南的G1483次列车,串联起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消费市场;上海虹桥至西安北的G3152/3次列车,让江南的碧螺春与西北的肉夹馍在伴手礼中“对话”;沈阳北至苍南的G1226/7次列车,则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浙南沿海,构建起南北消费的“黄金走廊”……“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布局,既覆盖了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又深入中部崛起地带,让“江苏好礼”的消费场域突破地理边界,真正实现“全国一张网”。
“文化赋能”,老字号焕发新生机。在“江苏好礼”的清单上,每一件产品都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金坛雀舌的茶香里,藏着茅山脚下的生态智慧;谢馥春香膏的配方中,沉淀着扬州“天下香粉第一家”的匠心密码;蓝印布偶七色龙宝,则用传统靛蓝工艺讲述着现代文创故事。地理标志产品与中华老字号,通过高铁宣传链接线上平台,既满足了消费者对“有故事、有温度”商品的需求,更为企业打开了新市场。过去“江苏好礼”的客户主要是本地人,现在高铁把产品带到了千里之外。文化的厚重感与消费的现代性在此交融,让传统产业在流动中焕发新生。
“经济共振”,小特产撬动大发展。江苏的探索,本质上是“文化+消费+交通”的协同创新。当高铁载着“江苏好礼”穿越城市群,带来的不仅是特产销量的提升,更是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宜兴的紫砂匠人开始研发便携茶具,满足高铁旅客的“即买即用”需求;苏州的丝绸企业推出“高铁主题”丝巾,将窗外的风景转化为可穿戴的文化符号……“消费倒逼生产”,正在推动传统产业向精细化、品牌化转型,让藏在深巷的好产品,借助高铁的速度走向全国。当文化消费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江苏好礼”便不再只是旅途中的纪念品,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
铁轨轰鸣,文化远行。从金陵鸭子的咸香到苏绣银针的细密,从高铁车厢的创意展示到消费市场的热烈回应,江苏正以一场“流动的文化盛宴”,诠释着消费升级与文化传承的完美融合。当越来越多的“江苏好礼”沿着高铁线路走进千家万户,这条由铁轨铺就的文化消费之路,必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孙宇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