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新程,以创新之钥解锁强国密码
2025-07-25 10:28 作者:盐城 孙宇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今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传统产业加速焕新,新产业新业态蓬勃成长,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更加强劲。

今年以来,中国制造以“向新而行”的魄力,不仅夯实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更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抢占先机,为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从山西太钢世界最薄“手撕钢”的突破,到梦舟载人飞船完成关键试验;从辽宁本钢冷轧工序的智能化升级,到河南洛阳智能工厂的绿色转型——中国制造业正以“破茧成蝶”的姿态,在自主创新、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的轨道上加速奔跑。

自主创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中国制造的“新”,首先体现在核心技术攻关的“硬实力”上。过去,高端材料、精密设备等领域长期受制于人,而今,山西太钢的“手撕钢”厚度突破0.015毫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AES100航空发动机取得生产许可,填补国内空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开工建设,为前沿科学研究提供“超快镜头”……一个个突破背后,是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系统布局。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协同为支撑,将“卡脖子”清单转化为“攻坚清单”。“今天的工业发展,要靠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提升水平。”当创新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效应,中国制造便拥有了定义行业标准的底气。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制造业的“新”,更在于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湖南株洲,电力机车零部件的“15分钟配套圈”,折射出产业链协同效率的飞跃;在长三角,新能源车从设计到量产的“4小时车程”,智能制造的柔性生产能力尽显;在四川宜宾,创新实验室与先进设备改造双轮驱动,让当地传统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半数。其实,科技赋能不是对传统产业的替代,而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激活存量、拓展增量。就如,我国“两新”政策所推动的,从重点领域向全产业链延伸的技术改造,正让中国制造在“存量变革”中实现“增量崛起”。

集群发展,从“单兵突进”到“生态共赢”。中国制造的“新”,还体现在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升级。目前,全国已建成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覆盖重点产业链,形成“链主企业+配套企业+科研机构”模式的协同网络。集群化发展,有力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更通过资源共享、技术溢出效应,催生“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例如,在智能装备领域,新设立企业中高端制造占比不断提升,产业升级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自发选择。当集群发展突破地域限制,形成跨区域协同产业链,中国制造便从“规模优势”迈向“系统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引领”,中国制造的转型之路,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是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典范,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产业领域的具体展开。当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中国制造必将以“向新而行”的姿态,筑牢强国之基,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工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