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
继“网”之基,筑牢数字发展的“四梁八柱”。我国持续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千兆光纤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偏远山区架起“信息桥”,3.22亿农村网民由此跨越数字鸿沟。从城市智慧交通的实时调度到乡村远程教育的同步课堂,从快递进村的物流畅通到在线缴费的指尖操作,网络基础设施的均衡布局让数字红利穿透山海。这份成果的背后,是对“数字鸿沟”的持续攻坚。1.61亿银发网民通过适老化改造融入数字生活,残障人士借助无障碍技术平等参与社会运转,更是对“均衡发展”的践行,让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偏远山区在数字浪潮中同频共进,真正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
乘“数”之势,释放创新创造的“澎湃动能”。11.23亿网民构成的“数字社会”,正释放着澎湃的发展活力。消费领域,网络购物用户超8亿,年交易额突破13万亿元,从“618”“双11”的全民消费热潮到直播带货带火的地方特产,互联网让消费市场“活水涌流”;产业领域,“互联网+制造”推动工厂智能化转型,“互联网+农业”让田间地头直连大市场,“互联网+服务”催生远程医疗、在线办公等新业态,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超40%,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创新领域,网民既是数字产品的使用者更是创造者,短视频平台日均千万条原创内容涌现,开源社区开发者协同攻坚,创客空间灵感碰撞成现实,全民创新热情在网络空间充分迸发。从消费到生产,从国内到国际,数字浪潮正以强劲动能推动经济循环加速畅通。
向“新”而行,绘就全民共享的“温暖图景”。数字发展的意义,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生活的提质、公平的实现。如今,偏远地区的孩子通过“专递课堂”接触艺术教育,农民通过直播让特产走向全国,老年人用手机挂号就医告别排队奔波。互联网已成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隐形桥梁”,让每个群体都能在数字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面向未来,“向新”更需兼顾发展与治理,既要用《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筑牢安全防线,防范网络谣言、信息泄露等风险;也要持续加强数字素养教育,让网民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性判断。唯有让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才能让数字家园既开放活跃又安全有序。
继“网”开来,乘“数”向“新”。当数字技术持续创新、网络治理不断完善,这片由全民共建共享的数字家园,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数字力量,让每个人都能在数字浪潮中收获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