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起,夏正浓,万物繁盛,大暑已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是夏日里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之中,暑气至浓之时。
农谚有云:“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充足的光照与适宜的高温,是农作物茁壮成长的“催化剂”。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夏粮稳产丰收,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基本持平,产量2994.8亿斤,比上年下降0.1%,总体保持稳定。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积极克服旱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交出一份来之不易的夏粮丰收答卷。夏粮只是全年粮食的一季,秋收的硕果更值得期待。但没有大暑的酷热考验,何来秋后的硕果累累?正如中国青年的成长,不经受风雨的洗礼,难以练就过硬的本领。
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时至大暑,萤火虫破卵而出,细碎萤火在田埂间汇成璀璨星光,闪耀着中国青年的奋斗之路。从“象牙塔尖”扎根“田间地头”,从“车水马龙”深潜“科研室台”,中国青年在大暑般的考验中,收获的不仅是工作能力的提升,更是为民初心的淬炼,真正实现了青春的热忱与盛夏的热烈“同频共振”。暑至极处,便生清凉,大暑过后便是立秋。故此,在烈日下流淌的汗水,终将浇灌出群众幸福的花朵;在酷暑中坚守的时光,终将成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在热烈中沉淀,在磨砺中成长,才能让青春在基层的沃土上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大暑不只是难耐的酷暑,更是情感与哲思的载体,蕴藏着修身养性的深意与智慧。无论是杨万里的“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的细腻寻觅,还是白居易的“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的从容自适,诗人于酷热中静觅清凉,于细微处感受自然馈赠,字里行间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处世的淡定。时光流转,如今的青年干部更要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繁华里坚守初心,以先贤为镜,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让廉洁自律、清风正气成为干事创业的鲜明底色。
炎暑有尽,时光无垠,大暑过后,便是秋爽与丰收在望。愿我们如这夏日万物,即便身处酷热,仍能保持一颗澄澈之心,携手共赏夏日最后的绚烂,静候金秋的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