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年粮食生产基础较好。夏粮生产克服局部地区较重旱情影响,实现稳产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夏粮产量2994.8亿斤,是仅次于去年的历史第二高产年。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夏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今年夏粮生产并非一帆风顺。自3月以来,受温高雨少影响,华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以及四川等地气象干旱快速发展,给夏粮生产带来不小挑战。中央财政及时给力,主产区推广耐旱抗病品种,实施“一喷三防”全覆盖,各地排灌机械昼夜轰鸣,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上下一心、全力以赴为夏粮稳产保驾护航,凝聚起以“丰收答卷”夯实“中国饭碗”的底气。
抗灾体系彰显“中国速度”,筑牢稳产防线。面对旱情挑战,河南组织228处大中型灌区引水19.76亿立方米,64.3万台排灌机械昼夜轰鸣;陕西通过打深井、铺管道,让渭北旱塬的麦苗喝上“救命水”。各地抗灾的硬核举措,是把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牢牢扛在肩上的生动注脚,更是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刚性约束。安徽将粮食生产纳入党政绩效考核,河北5400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近六成,从“要我种粮”到“我要种粮”的转变,正是中国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
科技赋能重塑“中国精度”,激活增产动能。在山东,“济麦44”等良种与宽幅精播技术结合,让小麦单产再创新高;江苏283座“无人化”农场中,无人驾驶拖拉机通过北斗导航实现厘米级路径规划,作业效率提升30%。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农机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正在重塑农业生产模式。内蒙古三河农牧场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小麦亩产达890斤,较传统旱田翻番。科技引领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齐上阵,在融合发力中加速农业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跨越。
政策托底夯实“中国深度”,守护种粮收益。从高产年到稳产年,从产量提升到质量升级,夏粮生产历史第二高产年不仅是数字突破,更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体现。这背后是政策的强力托举。国家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启动实施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农业农村部统筹推进大中型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江苏通过“以奖代补”激发农田提质活力……牢牢稳住了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
夏粮稳产丰收,是农业强国的“基础桩”,是乡村振兴的“先手棋”。这份历史第二高产年的答卷,既写满了科技与汗水的交织,更承载着“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的坚定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