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作为“网络原住民”,暑期上网时间增加,网络环境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既是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扎实落地,更是对新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挑战的精准回应,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纯净的网络蓝天。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为未成年人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也让他们面临着各种潜在风险。据《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统计,我国学龄期及以上未成年人触网率近98%。网络空间的复杂多元,与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心智形成鲜明对比,各类新型网络乱象正以更隐蔽的方式侵蚀着青少年的成长土壤。从借“谷子”“明星周边”实施网络欺凌,到用卡牌、动漫包装不良亚文化;从诱导参与“窒息挑战”等危险活动,到恶意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炮制“毒流量”,这些行为不仅突破了法律底线,更触碰了社会伦理红线。尤其是当AI技术、儿童智能设备等新载体成为违法信息的“温床”,当“网络黑话”“虚假剧情”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更需要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通过“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举措,相关部门对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的整治成效显著。但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涉未成年人的网络乱象也在“翻新花样”,给治理带来新挑战。本次专项行动的针对性与全面性,彰显了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坚定决心。一方面,聚焦“网络侵害”“违法信息传播”“线下危险诱导”“形象牟利”四大类突出问题,精准打击借新形式、新手法危害未成年人的行为,举一反三发现“老问题”背后的新变种;另一方面,将“未成年人模式”“儿童智能设备”“AI不当应用”纳入重点监管,从技术应用、功能规范等源头筑牢防线,从严从重处罚打击“新问题”滋生的新套路。这既体现了监管的与时俱进,也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守护未成年人“清朗”网络环境,筑牢暑期网络安全防线,除了整治网络乱象,更长远关键的是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提升对网络风险的“抗体免疫力”。家长和学校应履行监护教育职责,引导未成年人提升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和防护技能;平台要强化内容审核,杜绝不良信息传播;MCN机构和账号运营者要摒弃“流量至上”思维,守住法律与道德底线。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发力,让未成年人增强对网络风险的辨识能力,做到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健康上网。
未成年人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让我们协同共治,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持续净化网络环境,让每一个未成年人都能在健康的网络空间中安全成长、茁壮成长,拥抱四季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