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将“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庄严承诺,进一步转化为可感知、可遵循的制度实践,让优良作风在制度保障下落地生根。
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党政机关要带好头。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的“钱袋子”并不宽松,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必然成为一种常态。故此,要用“看得见的节俭”换取群众“摸得着的实惠”。在四川大凉山,党和政府过紧日子,把省下的经费用于改善当地群众居住和出行条件;在严重缺水的甘肃定西,党和政府在压缩行政开支的同时,实施农村供水项目15项,让122万农村群众用上了“放心水”……在经费开支上“做减法”、在为民服务上“做加法”,将更多“真金白银”用在发展的紧要处、民生的节骨眼,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党员干部的作风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一顿超标的公务餐、一次变相的公款旅游、一件违规的福利发放,都会在群众心中埋下“权利滥用”的疑虑。党员干部应不断强化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树立一心为公、勤俭为民的正确政绩观,把“紧日子”过成一种常态、一种习惯,做到以自身思想“紧”促进为民服务“精”,在为民“实”事上“尽精微”,服务群众“零距离”,在“家长里短”中把握群众思想的脉搏,切实把群众期盼解决的难点、痛点、堵点作为民生实事项目的出发点、落脚点,让党员干部的履职尽责变得更有“温度”。
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需算好“三本账”。首先是算好“民生账”,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优先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雪中送炭”的民生刚需,对形象工程、面子项目等“锦上添花”的支出保持审慎,让每一分民生投入都用在群众心坎上。其次是算好“发展账”,摒弃依赖酒桌热度、高档宴请的旧模式,靠实打实的产业潜力吸引投资,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的硬实力赢得项目,让引进的每一个项目都能带动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增收。最后是算好“廉洁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晒出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公路修缮等工程成本清单,以清正廉洁的作风赢得群众信任。
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也需要“大智慧”。节约财政经费,是一道作风考题,也是一道科学高效配置和使用资源的管理课题。以江苏为例,2000多个党政机关,依托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系统,实现闲置资产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高效流转、互通有无,让每一件资产都能找到“用武之地”,实现了打破资源壁垒、激活存量价值的治理革新。归根结底,“紧日子”是智慧,“好日子”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只有让“紧日子”里的每一份节省、每一次共享,都服务于群众对“好日子”的向往,才能真正过出高效能、新境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作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