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烤”验下,“清凉经济”正热出圈。从商超冷柜里的健康冰品到家电卖场的节能空调,从水上乐园的欢笑声到避暑胜地的人潮涌动,从防晒“黑科技”的热销到夜间消费的持续火爆……以消暑、避暑为主题的多元业态,正激发出澎湃的消费活力。
商品唱主角,清凉需求点燃消费热情。高温之下,清凉商品成为市场“热销货”,精准对接消费者对舒适生活的品质需求。商超冷柜里,传统冰棍与网红冰品同台竞技,低糖低脂的健康冷饮更成消费新宠;电商平台上,可水洗防晒衣、智能控温凉席、便携降温喷雾等“黑科技”清凉好物持续热销,销量同比节节攀升。家电卖场中,节能空调、智能风扇、迷你制冰机借着“以旧换新”政策东风迎来销售旺季,推动清凉家电消费升级。从日常小物件到大家电,“降温”已成为夏日消费的核心关键词,更彰显着消费市场的旺盛活力。
文旅出实招,政策加码释放消费潜力。避暑文旅市场花式创新,政策红利持续为消费“升温”。黑龙江推出景区门票打折优惠,以自然清凉禀赋吸引游客;海南发放4000万元“夏季清凉补贴”及2000万元餐饮专项补贴,直接撬动旅游餐饮消费。各地不再局限于“单纯降温”,而是通过政策引导构建多元消费场景,“苏超”“粤港澳大湾区赛事”等体育IP火热开赛,打造“参赛观赛+在地体验”复合场景,延长消费链条;北京推出10条“夏日研学,走读北京”主题线路,涵盖红色教育、非遗传承、科技探索等领域,让研学经济成为暑期消费新亮点。政策精准滴灌与业态创新结合,让避暑文旅从“流量”转向“留量”。
夜经济发力,延长夏日消费黄金档。夜幕降临,消费热情不减,夜经济成为“清凉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数据显示,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夜间旅游消费贡献更是达到白天的3倍。从商圈夜市的烟火气到景区夜游的氛围感,夜经济正解锁多元消费场景:水上乐园延长夜场打造“星空狂欢”,商场影院联动餐饮推出“避暑夜享套餐”,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摊、文创市集人头攒动。夜间消费不仅避开日间高温,更通过灯光秀、夜间演出、24小时便利店等业态,将“清凉”与“休闲”“社交”深度绑定,让夏日消费在夜晚持续升温。
科技赋新能,融合发展构建消费新生态。科技赋能让夏日消费体验持续升级,推动多元融合的消费新生态加速形成。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幻夜”全息投影秀,让游客沉浸式穿越千年;古城墙下的“星空交响乐”将历史底蕴与艺术体验结合,带来清凉夏夜的文化盛宴;秦陵“数字兵马俑”AR互动展,用科技让文物“活”起来,赋予避暑观光更多趣味与深度。当科技与文化、体育、研学等场景深度融合,“清凉经济”便不再是简单的“物理降温”,更成为承载文化体验、情感互动、知识获取的多元平台,为消费市场注入持久活力。
夏日消费既是上半年消费热力的自然延续,也是激活下半年经济脉络的关键节点。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消费场景不断丰富、科技赋能深度渗透,“清凉经济”必将在夏日热浪中持续升温,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强劲引擎,让这个夏天在消费热潮中绽放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