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产亦是担当,端牢中国饭碗的江苏贡献
2025-07-14 11:01 作者:盐城 周鹏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25年江苏夏粮数据:播种面积3746.4万亩,比上年再增8.2万亩;总产量284.3亿斤,单产758.8斤/亩,虽较历史高位略降,却在罕见旱情等多重考验下守住了稳产底线。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不仅折射出江苏“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战略定力,更彰显了“勇挑大梁”的江苏担当。

高位之上再求稳,更显可贵。2024年,江苏夏粮刚刚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又遭遇大范围历史罕见旱情。高位之上再求稳,难度可想而知。面积增加、产量微降,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逆水行舟、奋楫者先”的艰辛。8.2万亩的增量,意味着在耕地资源趋紧的背景下,江苏以“绣花功夫”把每一块适宜播种的土地都利用到极致;0.6%的产量波动,是在旱情与赤霉病双重夹击下,用“一喷多促”“引水浇灌”等超常举措抢回来的一粒粒粮食。稳,不仅是数字的平稳,更是信心的稳定、底气的稳固。

向科技要产能,向管理要效益。江苏之所以能“逆风稳舵”,关键在于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了田间地头。去年秋播期间,全省遭遇田间湿烂,各地通过暗管排水、精量播种,把不利因素压缩到最小;开春后苗情偏弱,农技人员踏田入户,推广“促弱转壮”技术包,推动苗情转化升级好于预期;旱情露头后,气象、水利、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协同作战,人工增雨、应急水源、无人机飞防等手段齐上阵,实现了“以管补灾、以技补天”。尤为可喜的是,小麦赤霉病防控有力,今年品质明显提升,“优粮优价”让农民种粮更有赚头,形成了“产量稳、品质升、效益增”的良性循环。

政策托底,让农民吃下“定心丸”。稳产不仅是技术战,更是政策战。早在备耕阶段,江苏就出台抗旱播种补贴、农机应急作业补助、小麦完全成本保险提标扩面等一揽子政策,财政、金融、保险三路并进,为农民“遮风挡雨”。旱情最严重时,省财政紧急预拨1.3亿元救灾资金,用于打井、架泵、买油、购种;农业信贷担保开辟绿色通道,3天内完成贷款审批,解决了农民“燃眉之急”。政策托底,托住的是粮田,更是民心。

稳产不是终点,而是更高水平保障的起点。江苏在守牢“米袋子”的同时,正以大食物观拓展“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沿海盐碱地改良示范区稻麦轮作亩产突破千斤,黄河故道沙土地变身“花生经济带”,沿江高沙土地区推广鲜食玉米、特粮特经作物,实现了“同一块土地,更多元产出”。此外,江苏还率先建设省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烘干、仓储、质检、销售“一条龙”,减少产后损失5%以上,让每一粒粮食颗粒归仓、物尽其用。

粮安天下,重任在肩。2025年夏粮稳产,不仅稳住了江苏自身的基本盘,也为全国粮食市场平稳运行注入了“压舱石”。江苏夏粮稳产,是阶段性胜利,更是新奋斗的起点。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粮情背景下,江苏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经济大省勇挑大梁,不仅体现在工业开票、外贸进出口,更体现在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