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教育部于6月初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各地各高校全力以赴、主动作为,加力挖潜拓展就业岗位,加强就业观念引导,精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护航行动正在展开,跑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加速度”。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责任重大、任务紧迫。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放眼全国,各地结合区域定位、产业发展、消费需求等特点,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纷纷推出地方基层项目,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上海要求本年度事业单位招聘中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数不少于公开招聘岗位总数的60%;内蒙古实施社区民生志愿服务计划招募5000人;河南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用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5000人;江西支持5000名高校毕业生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业,按月发放岗位补贴……这些一地一策的“实招”,既解决了高校毕业生的燃眉之急,也体现出各地稳就业、促发展的决心。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做好离校未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至关重要。教育部指导各地教育部门与人社部门做好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确保有求职意愿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及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通过职业能力培训、就业见习等尽早就业。农业农村部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助力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针对困难群体毕业生,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各高校提供暖心且精准的帮扶。如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实施困难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组织高校团干部与帮扶对象“一对一”结对;在财政部支持下实施“宏志助航计划”,为2025届毕业生举办1124场专场招聘,提供岗位110余万个。
高校毕业生就业路上的风雨,或许是简历石沉大海的失落,是面试屡屡碰壁的迷茫,是选择方向时的纠结。真正的就业护航,从不止于帮学生拿到一份录用通知。近年来,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加速,高校专业“大洗牌”,正是优化培养供给体系的集中体现。从人才培养到顺利就业,离不开高校教育链与产业需求链的深度咬合。西南交通大学建立动态更新的未就业毕业生台账,实行“一人一档”精准管理,详细记录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技能特长;华东理工大学开展毕业班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培训,邀请行业专家通过理论授课、模拟演练等方式分类指导,提升教师求职指导水平;华东交通大学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和行业协会,深度发动校友资源,挖掘更多高质量就业增量……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集中离校期,各高校的帮扶措施并未停歇,以“离校不离线”的姿态,确保线上线下服务始终不断档。
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合力,以全链条政策、全周期服务,共同为高校毕业生铺就一条顺畅的就业之路。在这个从“毕业季”迈向“就业季”的关键节点上,由衷祝愿每个走出校园的年轻人都能手握心仪的offer,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找准坐标、各展所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