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14973.8万吨(2994.8亿斤),虽较上年微降0.1%,却仍被权威定义为“稳产丰收”。这看似矛盾的两端,恰恰折射出中国粮仓在风雨考验下非凡的韧性根基。
责任与政策双轮驱动,筑牢面积之“稳”。夏粮稳产,首在根基稳固。面对复杂形势,全国夏粮播种面积仅微降0.1%,基本稳定在3.99亿亩高位。这来之不易的“稳”,源于责任与政策的双重保障。一方面,“党政同责”层层压实,各地严守耕地红线,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整治撂荒地,深挖种植潜力,安徽、河北等20省播种面积逆势增长即为明证。另一方面,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地力补贴,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特别是启动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有效破解“种粮吃亏”难题,极大激发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两个积极性”。责任压实与政策托底,共同构筑了夏粮丰收的坚实底盘。
科技赋能与防灾协同,力保单产之“稳”。在河南、陕西等主产区遭遇较重旱情的不利条件下,全国夏粮单产仍与上年持平,成为产量总体稳定的核心支撑。这背后,是“藏粮于技”战略的厚积薄发与防灾减灾体系的协同高效。旱情当前,受灾区科学调度水源,全力抗旱浇灌,特别是高标准农田成为“定海神针”,其完善的灌排设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同时,今年除旱情外,其他灾害偏轻发生,加之灌浆期关键降雨缓解旱情、收获期天气晴好,为产量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更根本的是,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小麦宽幅精播、水肥一体化、“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落地生根,病虫害统防统治成效显著。科技与管理的双轮驱动,有效对冲了自然风险,稳住了单产“基本盘”。
稳产丰收的战略价值远超数字。微降0.1%的夏粮产量,其意义远非数字所能涵盖,其“稳”字蕴含深远的战略价值。正如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魏锋华所强调,这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夺取秋粮丰收、保障全年粮食安全的关键前提。更深层次看,在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复杂严峻国际形势下,这份“稳稳的丰收”是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压舱石”,有力支撑了物价稳定和社会大局安定。它不仅是亿万农民汗水的结晶,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韧性的集中体现,为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宝贵的战略回旋空间,也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贡献了可贵的“中国方案”与“中国定力”。
金色麦浪翻滚,14973.8万吨夏粮稳稳入仓,镌刻着责任担当、政策智慧与科技力量共同书写的“稳”字密码。这份答卷,是汗水浇灌的希望,更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夏粮丰收的号角犹在耳畔,秋粮生产的战鼓已然擂响。我们必须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筑牢防灾减灾防线,强化科技装备支撑,落实落细惠农政策,确保全年粮食稳产保供目标圆满实现。唯有如此,才能在风浪中始终牢牢端稳这“装满中国粮”的金饭碗,为强国复兴伟业注入最坚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