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在“进度条”里读懂民生“幸福度”
2025-07-11 10:50 作者:盐城 沁雪

当“新开工改造700个城镇老旧小区”的民生承诺被列入今年省政府民生实事,当588个小区在6月底前按下“开工键”、开工率突破84%,是千万家庭对“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热切期盼,更是江苏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墙体的刷新、管线的更换,更是一场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民生升级,让老房子里的新生活,成为衡量城市温度的精准刻度。

改造的“精度”,藏在“必改清单”的民生优先级中。老旧小区的跑冒滴漏供水管道、私拉乱接“飞线”充电、堵塞排水系统等“老问题”,是群众的“心头病”,关乎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依据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中“结合改造同步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的要求,淮安市秉持“先民生、后提升”原则,聚焦排水不畅、供电老化、道路破损等问题,建立“政府监督+居民参与+第三方检测”的多重监管体系,精准识别群众最迫切的改造需求,严控工程质量,确保工程经得起检验,让改造跳出“面子工程”,成为守护群众安全感的“民心工程”。

资金的“效度”,体现在“集成效应”的民生辩证法中。9.35亿元中央财政补助、5000多万元省级资金支持,每一分钱都承载着群众的期待。如何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用?江苏的破题思路是以“兼顾新旧缓急、顺应民心所向”的因地制宜之策——各地将小区改造与街区更新、城市功能提升联动,如仪征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设施老化“急难愁盼”,完成23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真州镇10个社区922户,既实现居住环境“原地升级”,又同步打造“一老一小”幸福空间,精准回应民生所需;泰州市针对港城花园居民对停车、充电的迫切需求,拟实施雨污水管网维修、道路维修、增设20个停车位、35个充电桩及绿化补栽等综合整治,让资金优先流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真正将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看得见的民生改善,让老百姓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治理的“温度”,写在“系统更新”的民生大格局中。江苏针对老旧小区历史问题,按应改尽改原则优先整治安全隐患老旧管线,兼顾居住条件改善、环境品质提升与历史文脉保留“烟火气”“人情味”;同时鼓励地方创新,通过一体化整治空间、增设配套、联动服务推进更新。以镇江谷阳新村为例,改造后不仅颜值显著提升,新添的口袋公园为居民增添了休闲好去处,让小区焕发新生,居住幸福感持续升温;而7月10日谷阳菜场开工改造更延伸了“点面结合”思路。在推进新项目改造时,江苏还组织对已改造小区“回头看”,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一体谋划、推进,久久为功做好整改,切实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从“忧居”到“优居”,一字之变,见证着民生工作的进阶。江苏老旧小区改造的“进度条”仍在刷新,而藏在数字背后的,是越来越多家庭的笑脸,是老城区里不断生长的幸福,更是一座城市向“宜居”“善治”迈进的坚实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