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印发《养老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旨在健全养老机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规范应急处置和响应程序,提高民政部门和养老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给老年人安全上了“多重保险”,意义深远。
防患于未然,把风险挡在门外。养老机构的安全,从来不是“亡羊补牢”的事。《预案》直指风险源头,要求从选址开始就远离灾害高发区,与危险品场所保持安全距离,这是给养老机构划下的“安全红线”。贵州凯里整改22项安全隐患的实践,厨房烟道每季度清洗的硬性规定,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的管理细则,实践印证,把隐患排查做在日常,把风险台账建在实处,才能让老人住得踏实。通过“治未病”,把风险消解在萌芽状态,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安”。
响应要迅速,让机制跑赢风险。突发事件的应对,拼的是速度,靠的是机制。《预案》里的“精准通知”要求,对失能老人多、位置偏远的机构格外关注,连夜间等特殊时段都考虑在内,避免了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梗阻。火灾第一时间专业救护到位,重大事故民政部领导现场指挥,这些具体到时间、到人的规定,让“迅速响应”不再是口号。当养老机构面对突发状况时,有清晰流程可依,有明确责任可扛,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伤害。
保障需有力,用资源筑牢后盾。应对突发事件,光有预案不够,还得有“硬核”保障。《预案》推动建立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单位联动,把空置床位变成临时安置点,这些举措让救援力量不再“单打独斗”。而防火器材、医疗设备等物资储备,设施设备的改造升级,更给养老机构装上了“应急工具箱”。当资源能够快速整合,力量能够有效协同,老年人在突发事件中就能多一份底气。
意识成习惯,让安全融入日常。再多的制度,最终要靠人来落实。《预案》要求每半年开展一次应急知识普及,广州天河区的“九防”演练覆盖火灾、疫情等多种风险,连夜间预警都能精准触达偏远养老院,这些做法都是在培养“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意识。当工作人员对每一项应急流程烂熟于心,当老人们也能从容掌握自救技能,安全便会从“被动要求”变成“主动习惯”,这才是最持久的安全防线。
养老机构的安全,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感。《养老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出台,既是制度的完善,更是温度的传递。从源头防控到快速响应,从资源保障到意识培育,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关怀。期待这份预案能在各地真正落地生根,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让养老服务既有“厚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