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持续席卷我国,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多地气温突破极值,户外劳动者与市民面临着严峻“烤”验。在这艰难时刻,各地多部门积极行动,用一个个暖心举措为户外劳动者送去清凉,保障着百姓生产生活的稳定有序,勾勒出民生关怀的生动图景。
打造精准化民生保障“落脚点”。在城市治理中,智能化服务设施的应用是提升民生保障精准度的关键。江西吉安永新县打造的“智能工会驿站”,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宛如一座温馨的“清凉港湾”,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户外劳动者遮风挡雨。驿站配备智能门禁、自助饮水机、手机充电桩等设施,24小时全天候开放,劳动者通过扫码或刷脸即可轻松进入,享受贴心服务。这种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设施,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精准对接了户外工作者流动性强、需求多元的特点,让民生保障不再是笼统的口号,而是切实可触的便利,展现了城市在科技赋能下精细化服务的能力与决心。
构建多元化爱心传递“生态圈”。民生关怀不仅在于物质供给,更在于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体系。浙江余姚街头巷尾、社区门口出现的近百个服务驿站,以“爱心冰箱”为起点,逐步搭建起了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驿站内除了提供免费饮品,还配备空调、应急药品、雨伞等物资,满足户外劳动者的多种需求。而在暑假期间,社区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进一步丰富了便民服务内容。这种从物质到精神、从基础服务到人文关怀的体系化志愿服务,让爱心在人与人之间流动,形成了一个互助互爱的社会“生态圈”,彰显了城市文明的深度与厚度。
开拓复合型便民服务“新场景”。合理利用公共空间,赋予其更多功能,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重庆充分利用公共资源,自7月4日起,146座车站开放“纳凉区”。各站点配备急救箱和防暑降温用品,为市民提供了安全保障。暑期还专门设置阅读教育区、互动游戏区、环保教育区等主题区域,让纳凉区兼具休闲娱乐与教育功能。在炎热天气里,市民不仅能在此避暑降温,还能利用这些主题区域充实自己、丰富生活。这一举措充分挖掘了公共空间的潜力,展现了城市在公共资源利用上的创新思维与为民服务理念。
高温是气候的考验,更是对城市治理能力与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彰显着社会各界携手共建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唯有将民生福祉镌刻于心、践之于行,方能汇聚起磅礴力量,让城市在挑战中绽放出更璀璨的文明之光,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感受到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