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全国多地开启“炙烤模式”,预警频发。然而在酷热难耐的“烤”验下,仍有一群人坚守岗位,用汗水诠释责任与担当。路口指挥交通的交警、脚手架上作业的工人、穿梭街巷的外卖骑手、田间挥汗的农民……他们以汗水为墨,在烈日下写下责任与担当的注脚。
制度为劳动者撑起“清凉伞”。2012年施行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早已明确:高温津贴必须足额发放,绝不能以清凉饮料替代;日最高气温达40℃以上,室外作业必须“按下暂停键”;37℃至40℃间,露天作业累计不超6小时,正午高温时段严禁施工。为守护劳动者健康,全国总工会近日部署开展“送清凉”活动,已安排近4000万元资金,引导各地工会聚焦重点群体精准施策。从经济补贴到工时限制,这些规定织密权益保障网,让每一滴汗水都不白流,每一份付出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
各地的关怀举措,则让这份守护更添脉脉温情。多地通过增设纳凉点、提供休息站、科技降温等方式,积极应对高温“烤”验,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在北京,街头的“劳动者港湾”常备饮用水与清凉药品,成为户外工作者随时可歇脚的“清凉驿站”;在上海,工地食堂每日熬制的绿豆汤、备好的藿香正气水,随着巡检车送到脚手架下,作业班次巧妙避开正午烈日;在广州,公交站台的喷雾降温装置丝丝吐纳清凉,社区里的“爱心冰柜”总在午后被填满冰镇饮品,为环卫工人、快递员拂去燥热;在武汉,企业为户外员工配备的带风扇安全帽,让清凉随着脚步流动。这些细致入微的安排,让坚守者在辛勤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暖意。
高温天气或许只有较短一段时间,但对劳动者的关怀应该是长久的。要将对劳动者的尊重融入薪酬体系的完善中,让高温津贴的发放不打折扣、不被替代,成为劳动者应得的权益;要把对健康的守护写进日常管理的细则里,无论是户外作业的工时调节,还是劳动保护用品的配备更新,都能形成常态化的规范;更要在社会共识里种下理解与敬意的种子,让每个岗位的付出都被看见,每份坚守都被珍视。
高温或许灼人,但坚守者的担当更显滚烫。制度与关怀交织,为奋斗者撑起一片荫凉。这个夏天,每一位在烈日下付出的人,都是最美的风景,他们用汗水浇灌责任,社会以温情回应付出,让炙热季节里,始终有担当闪耀,有温暖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