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正酣,“粮”辰添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夏粮超5000万吨,收购量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优质小麦走俏市场、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智能技术深度赋能,共同勾勒出夏粮丰收、仓廪殷实的时代画卷。
好麦映丰岁,优价报农辛。优质优价,让好粮卖出好价钱,是今年夏粮收购的鲜明特征。当前市场上,优质小麦销路畅通,价格明显高于普通小麦,这不仅体现了市场对高品质粮食的青睐,更折射出我国粮食生产向“提质增效”转型的成效。河南许昌襄城县春秋合作社种植的500亩优质小麦,平均亩产约1000斤,已全部售罄,每斤价格达1.35元,高于去年水平。此类“优质优价”的市场信号,引导农民从“广种薄收”转向“精耕细作”,在选种、种植、管护等环节下足功夫。优质小麦的走俏,让“种好粮”的农民尝到甜头,也为粮食安全筑牢“品质根基”。
政策稳根基,市场涌活力。夏粮收购平稳推进,离不开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收购的协同发力。一方面,最低收购价政策如“定盘星”,河南、安徽、河北等主产区启动预案后,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180万吨左右;另一方面,市场化收购似“加速器”,中储粮在主产区布设的236个收购点,让农民卖粮从“长途跋涉”变为“家门口交易”。物流企业开通的“夏粮专列”,让北粮南运提速30%。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入市,根据市场需求灵活收购,让粮食流通更有效率。这般“双轮驱动”模式,既守住了农民收益的底线,又激发了市场活力,让夏粮收购在稳中有进中向深处推进,为粮食市场注入了持久的稳定力量。
科技添双翼,仓廪溢清辉。往年夏粮收购高峰期,农民售粮需长时间排队;如今,中储粮“惠三农”及安徽、江苏、湖南等地的相关平台推出后,农民通过手机预约即可错峰售粮。智能扦检设备让品质评定透明可视,电子地磅使计量精准无误,线上结算确保粮款及时到账。这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既减少了人工成本,又提升了收购效率。如湖南祁阳市通过价格托底+科技检测双保障,让农民卖“明白粮”“放心粮”。从“看牙口”的老办法到高科技检测,从现金支付到“一卡通”结算,变的是收粮的方式,不变的是“颗粒归仓”的承诺。智能化正重塑夏粮收购生态,让颗粒归仓的过程更顺畅、更舒心,为大国粮仓装上了“智慧内核”。
从优质小麦的“身价看涨”,到政策市场的“同频共振”,再到智能技术的“深度赋能”,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清晰展现。这场“丰收答卷”,既是对农民辛勤耕耘的回报,更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有力证明。但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接下来还要持续做好后续收购工作,同时抓好夏种夏管,为秋粮丰收做好准备,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让“中国饭碗”越端越稳、越端越牢,让每一季的“粮”辰美景都成为国泰民安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