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宠物”本科专业,不只是“玩票”
2025-07-07 10:11 作者:盐城 杨凡琦

中国农业大学近日宣布今年开设的“动物科学(伴侣动物)”专业备受关注。这是全国首个以“宠物”为核心培养方向的本科专业,是产业转型、推动产教融合的有益尝试。该专业隶属“动物科学”大类,课程设置覆盖宠物营养与食品、宠物行为学、宠物护理、宠物繁殖与育种等多个关键模块,紧密聚焦伴侣动物行业快速崛起所面临的人才培养需求,致力于培育既拥有扎实动物科学基础,又具备丰富产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顺应产业蓬勃发展大势。“宠物”专业之所以出现,毫无疑问和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产业有关。2024年中国宠物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近十年复合增长率11.9%,全国目前注册的宠物相关企业已超50万家。这意味着,宠物已经成了当代社会图景中无法忽视的一块拼图,宠物产业、宠物经济方兴未艾。今年5月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了拟新增的42个工种,其中“服务犬驯养师”作为“宠物驯导师”下的新工种正式入编。而大学适时设置“动物科学(伴侣动物)”专业,也是一种与市场的积极互动。敏感捕捉市场的变化,不被传统的观念束缚,这种思路值得肯定。无论如何,大学专业依然有着很强的就业导向,如何回应市场需求,保证学生有一个相对安稳的就业去向,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宠物”专业不只是“撸猫撸狗”。从专业内容看,“宠物”专业并非只是撸猫撸狗这么简单,从科研到就业,这个专业都致力于培养前途无量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国农大首次涉足该领域。早在2020年12月,中国农大就成立了国内首个伴侣动物科学系。在烟台研究院,“宠物”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已连续招收了四届。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正面临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加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等。高等教育专业的新一轮调整正在到来,“宠物”本科专业的设立,正是这一变革的具体举措。​

专业设置不能只追求“高大上”。不只是“宠物”专业,这些年,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以往看似“冷门”的专业,逐渐走到聚光灯下。比如电子竞技与管理、马术运动与管理、婚姻服务与管理,甚至“小龙虾烹饪”等,都成了专业。这些专业“名头”看着都不是那么显赫,没有“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热门专业名气大,却都能满足细分市场的人才需求。正是因为这些专业足够具体,也决定了他们具有非常明确的市场导向,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当的就业保障。从这个角度看,正是很多看起来“并不高端”的服务业岗位,吸纳了巨大的就业。因此,这些专业设置也有了特别的意义——除了追求专业的“高远”,也不能忽视专业的烟火气,瞄准普通的民生需求。​

无论是“高大上”的专业,还是聚焦民生需求的专业,只要能为社会培养出有价值的人才,能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好专业。中国农业大学全国首个“宠物”本科专业的开设,不仅是一次专业创新,更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产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