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16条举措从研发、市场准入、支付到临床应用构建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体系,为中国创新药产业注入澎湃动能。
在生命健康领域,创新药是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近年来,我国创新药产业发展迅猛,2024年一类创新药获批数量达48种,是2018年的5倍以上。但部分领域仍存在同质化竞争、临床价值待提升等深层问题。此次政策用医保数据为新药研发“导航”,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归集疾病谱、临床用药需求等数据并分析,为创新药研发提供数据服务。这能帮助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等合理确定研发方向、布局研发管线,走差异化创新之路。同时,聚焦重大传染病、儿童用药、罕见病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让研发更具针对性。
创新药的价值,终究要落到患者可及的实处。让百姓“用得起”是第一道民生关。截至2025年5月,医保基金对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支付4100亿元,带动销售超6000亿元。此次政策突破性设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重点纳入临床价值高但超出基本医保范围的药品,如PD-1、CAR-T疗法等。企业可自主选择申报医保目录、商保目录或同时申报,商保目录评审侧重创新程度与患者获益,协商定价机制为企业提供更高溢价空间。例如,科赛拉通过“乐城研用+海口生产”模式,价格从1400美元/支降至466元人民币并纳入医保,同时商保进一步补充保障,形成多层次支付合力。数据显示,当前创新药支付结构中,商保仅占7.7%,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打通“进院梗阻”是提升可及性的关键一环。政策要求医疗机构不得以用药目录数量、药占比等为由限制创新药配备,医保目录内谈判药品和商保目录药品可不受“一品两规”限制。针对DRG/DIP支付改革,对合理使用创新药但不适合按病种支付的病例,支持医疗机构自主申报特例单议。例如,商保目录内创新药应用病例可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避免因费用较高影响临床使用。此外,政策优化药品挂网程序,推动创新药快速进入定点机构,2025年上半年获批的54款新药中,超60%已启动进院流程。
打通创新药从上市到进院的“最后一公里”,是保障患者用药可及性的关键环节。此次措施要求推动创新药加快进入定点医药机构,鼓励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及时召开药事会,根据临床需求和患者需要完善药品配备,医疗机构不得以用药目录数量、药占比等为由影响创新药配备使用,医保目录内谈判药品和商保创新药目录内药品可不受“一品两规”限制。针对正在开展的医保支付DRG/DIP改革,对合理使用医保目录内创新药但不适合按病种标准支付的病例,支持医疗机构自主申报特例单议,消除医疗机构在使用创新药时的顾虑,为创新药进入医院畅通“高速路”,让患者能够更快用上新药。
创新之路从无坦途,但政策护航让前行更有底气。这十六条举措全周期破解“研发难、支付难、进院难”,为中国创新药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必将推动更多“中国造”创新药惠及百姓、走向世界,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全球健康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