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基因,是嵌入华夏文明肌理的道德密码。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2024年“诚信之星”,这10组“诚信之星”来自各行各业,从山西刘平贵、李继林夫妇灾后还债,到内蒙古阿迪雅巡守边疆,他们以凡人之躯构筑起诚信中国的精神丰碑,正是“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诚信是立身之本,困境中的坚守最见精神底色。山西刘平贵、李继林夫妇用“粮债必偿”的执念诠释了诚信的重量。2010年,强降雨淹没夫妇二人经营的面粉厂,库存的200多户村民76万斤小麦板结发霉。危急时刻,夫妇俩未抢救粮食,而是从洪水中抢出村民存粮账本,保全了数据。此后,他们依账本还粮,至2020年全部还清。这种“黄金有价信无价”的品格,与重庆“包子婆婆”陈淑梅的事迹异曲同工,2013年,陈淑梅夫妇独子意外身亡,留下67万元债务和两个幼童。二老靠打零工、卖包子馒头攒钱,至2018年卖出近100万个包子馒头,还清所有债务。这些普通人的坚守证明诚信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生存哲学,是困境中支撑生命的精神脊梁。
诚信是兴业之基,创新中的恪守方显时代价值。广西“90后”兰培文放弃城市机遇,坚守对姑奶“传承壮锦”的承诺,在工序繁杂、产品积压的困境中,将壮锦融入现代设计,带动1400名妇女就业,让濒危技艺重焕生机。这种“诚信为本、创新为翼”的路径,在江西食药用菌专家谢远泰身上同样鲜明——他信守“让乡亲们都种上致富菌”的诺言,从一筒菇到十亿筒,从一人到数十万菇农,用一生践行带领乡亲致富的初心。他们的实践表明,流量或许能带来短期效益,唯有诚信才能铸就基业长青的品牌内核,这恰恰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底气。
诚信是强国之魂,平凡中的担当尽显大国气象。黑龙江漠河最北邮路上,王秀珑用15年坚守北纬53度的严寒,在年平均气温-5.5℃(历史最低温-53℃)的北极村,为2800名村民投递5万多件邮件、4万多份报刊,每一次投递都饱含着“使命必达”的热忱。江苏退役军人於如桂与战友立下“如果有人牺牲了,活着的要为牺牲的战友尽孝!”的生死约定。38年来,他累计拿出500多万元为烈士亲属尽孝,上千次走访烈士家庭,为4名老人送终。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印证诚信早已超越个人品德,成为国家治理的精神支柱。从边疆邮路到社区服务,从非遗工坊到乡村田野,无数诚信之星的微光汇聚成民族精神的璀璨星河,这正是“诚信中国”最坚实的根基。
从先秦“徙木立信”到今日“诚信之星”评选,中国人对诚信的追求从未停歇。诚信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是融入血脉的生活方式。守护这份精神财富,一方面需以制度护航,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一路畅通”;另一方面需以文化浸润,将诚信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让诚信成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胎记”。让我们以诚信之星为榜样,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让“诚信中国”的光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