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成“顶流”,年轻人打卡忙
2025-07-01 09:41 作者:盐城 海棠

暑期来临,有的初到陌生城市,直奔博物馆打卡;有的排起长队,只为一睹镇馆之宝;有的反复徘徊展柜前,试图破译文物背后的神秘密码……各地博物馆开启“人从众”模式,不少年轻人奔赴而来,在文物光影间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文化魅力。

“博物馆热”的背后,是中国青年文化自信的蓬勃生长。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博物馆3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60%,年轻人用脚步丈量历史,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从最初的懵懂好奇,到“越挖越有惊喜”“越看越有自豪感”,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逐步上升,成为当下“博物馆热”的深层驱动力。无论是在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纹里读懂先民的信仰图腾,还是在《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间窥见宋代美学的巅峰,年轻一代以平视世界的姿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一次凝视文物的目光,皆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由衷的赞叹,都让文化自信的底蕴在心底愈发深厚。

博物馆,绝非文物的冰冷陈列处,而是承载着智慧与情感的精神栖息地。近年来,一系列风格独特的“显眼包”文物在社交媒体上强势出圈:潮玩LABUBU对上洛阳博物馆的青铜当卢,相似的夸张眉眼瞬间引发“次元壁破裂”的奇妙共鸣;河南博物院的青铜神兽以四蹄腾空的憨态定格千年,如穿越时空的“活体表情包”;南京博物院的东汉铜牛灯,通体鎏金的牛身昂首挺立,如网络热梗“勇敢牛牛,不怕困难”的立体演绎……一个个充满创意的“二创”作品,在古今碰撞间解锁文物的年轻化表达。而引发年轻人共鸣的,正是在于博物馆提供的“情绪价值”与文化体验,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播,实现博物馆与年轻人文化需求的双向奔赴。

博物馆打卡潮为何成为年轻人社交标配?也离不开博物馆的硬件升级。随着各地对文博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加大,许多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展陈手法和互动装置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科技与趣味的叠加,让历史以可触摸、可分享的方式,成为年轻人朋友圈里的鲜活话题。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人对博物馆的热爱,不只是打卡参观,有些年轻人会利用业余时间精心制作“打卡攻略”“观展指南”,在社交媒体上热情分享自己的观展感悟,让那些深藏在城市角落、鲜为人知的“小众”博物馆走进大众视野。青春脉搏与千年文明的“同频共振”,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寻,正凝聚成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为文化自觉写下最生动的时代注脚。

走出博物馆,那些静默的展品依然在记忆里流转生光。当青春的脚步丈量过文物的沧桑,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血脉里的基因,在岁月长河里永恒跃动、生生不息。这个夏天,愿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在文物的凝视中,读懂过去,照亮未来。